二
上世紀20年代以后,是中西藝術交流、交融、交會的黃金時代。一批中國青年來到歐洲系統學習油畫。油畫是西方繪畫的主要畫種,也是最有表現 力、且沖擊人心的畫種。西方繪畫史,其實就是油畫家的歷史。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琴、吳作人、潘玉良、趙無極、吳冠中等等畫家,年輕時都在西方接受油畫專 門訓練,并且后來都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標桿人物。他們在藝術生涯的最初階段,無一例外對油畫推崇備至,可是當真正掌握寫實油畫創作技能之后,卻都回歸中國 繪畫的審美傳統,在水墨情趣中尋找創作養分。
西方繪畫自一戰之后,整體上從具象轉向抽象,描繪物體的像與不像,已經并不重要。繪畫開始注重形式的美和畫家情緒的主觀表達。蘇立文在書中 堅信:西方繪畫這種革命性的轉型,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從東方藝術中受到的啟發。西方現代繪畫一百前才完全從真實形體的藩籬中走出來,而中國繪畫從來都沒有追 求過形體的真實,而是借景抒情、借物表意,觀念傳達一直是作品的重點。改革開放至今,大量西方經典藝術作品前來展出,中國藝術作品在西方展出也成為常態, 這大大拓展了中西方藝術家們的眼界。所以,擺在中國藝術家面前的境況是:吸取西方藝術有益養分的同時,如何創作具有民族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成為社會關注 的焦點。
《東西方藝術的交會》
〔英〕邁克爾·蘇立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