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1/3的時間用來發現新人、指導新人。”劉正權說。在鐘祥文壇風頭正勁的新銳作家劉琛琛,便是他帶出來的徒弟。
“大家平時在大城市打工,過年回來,往往會比一比誰寫的書稿多。”楊書義說,分會是作家們交流溝通的“家”,也是相互激勵、較勁的平臺。
“你會感覺,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饒秀珍說,在鐘祥,有各種各樣的文學交流會、聯誼會、采風活動,每年作協都要召開重點作家座談會,讓每位作家談打算,“置身濃郁的文學創作氛圍之中,你都不好意思不多寫”。
為強化重文崇文的生態,鐘祥市通過財政撥款、組織社會資助等形式,累計籌資200多萬元,設立“鄉土文學獎勵基金”,創辦“蘭臺”文藝獎等,以解決鄉土作家創作和生活上的困難。
劉琛琛毫不避諱稿費的激勵作用,“我堅持寫下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賺錢買化妝品。”她的處女作《紅顏控》,稿費12000元,相當于她4個月的工資。
“對于很多鄉土作家來說,寫作是狂熱的愛好和追求,也是他們走出農村的唯一途徑。”楊書義說,在郢南分會的會員中,很多農民白天揮汗如雨,夜里則爭分奪秒,鋪紙握管,挑燈寫作。
遇現實,文學夢進入變化期
泥土味的作品少了,取悅市場的書多了
鄉土作家中,像劉正權和饒秀珍這樣,靠著多年的堅持,寫出自己一片天地的并不多;而像吳閑云、劉琛琛這樣,甫一入道便接連出書的更是少數。大部分人揣著文學夢想,在討生活的間隙里默默耕耘,書稿既成,便拿著積蓄,四處尋求出版。
“這本《龍脈血統》是撿廢品的鄧玉平2004年寫的,一直沒錢出版;這本《風雨長渠》是張萬昕寫的,質量不錯,但直到他去世都沒有出版……”在郢南分 會,楊書義抱出一摞未刊書稿,發黃的稿紙上密密麻麻寫滿了可能永遠也不能面世的心血。楊書義感嘆,鄉土作家出書,錢一直是大問題。
分會每出一本書,楊書義便做一塊展覽板,印上書的封面和作者簡介,以便“擇機展出”。最近的一次“好時機”是去年5月,省里的領導來視察,那一次,楊書義爭取了5000元的政府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