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幾個柜子,把分會的材料和大伙兒的書稿分門別類放進去,這樣就不用亂糟糟地堆在一起了。”楊書義說,以前,分會在展覽會員作品時能拉到一些企業贊助,但“現在拉贊助很困難了”。
在楊書義看來,現在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是作家們紛紛外出打工,專心創作的少了;二是下苦功夫打磨的精品減少,難以在市場上存活;三是寫出名的作家進了城,就不回來了。
“年青一代,更多專注于網絡文學,寫網絡小說。”劉正權注意到,在經濟發展大潮的裹挾之下,鄉土作家們逐漸意識到市場的重要性,在新一代作家中,扎根鄉土、富有泥土味的作品少了,而取悅市場的書多了。
除了錢,鄉土作家群的發展還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年青人的文學夢正在稀釋。
像陳軍那樣,家徒四壁仍不放棄寫作,堅守20年拿出115萬字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少。文學不再是生命中的必需品,作家身份的誘惑力也逐漸弱化。現在,在郢南分會中,40歲以上的作家逐漸成了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