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周邊簡易樓建于上世紀60、70年代,部分樓房已超期使用30余年,房屋面積小,安全隱患多,基礎設施嚴重老化。目前多數樓房出現整體破舊、門窗變形等問題。此外,部分居民從樓內私拉亂接電線、天然氣等,造成大量架空、裸露,安全隱患突出。
焦化廠公租房(方案)商業街效果圖。
還在天壇公園東門向南的簡易樓里居住的老街坊們,您聽說過“張永和”這個名字嗎?
一家四口還擠在10多平方米、30年來只能在公共衛生間里接水洗澡的老鄰居們,您聽說過“崔愷”這個人嗎?
張永和,中國著名建筑師;崔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工程設計大師。
這兩位國家級甚至世界級的大師,正在為天壇周邊搬遷的居民以及未來將從核心城內、朝陽區搬入新家的市民們,設計新居和新社區。昨日,業主方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端出了位于地鐵7號線終點站焦化廠站附近保障房項目的整體規劃。
“給老百姓帶來舒適和美”
在城中心,張永和的力作之一,就是雍和宮東側的一個四合院改造項目。將兩進的院子改成了通透又親密的餐廳,傳統材料加現代做法,讓這組建筑物吸引了無數老北京與新游客的目光。
同樣在中心城,無論是豐澤園老字號飯館,還是現代城整體的設計規劃,都給北京增添了不少亮色,設計師崔愷就是這點睛之筆的描繪者。
連很多大開發商都難以請動的“國”字號大師,怎么會抽時間來做保障房社區和街道規劃呢?事情要從3年多前說起。
2012年年初,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正在醞釀拿下幾宗軌道交通方便的好地塊,用于建設公租房和其他保障房項目。在市規劃委穿針引線下,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聯系上設計大師張永和與崔愷,想請他們設計與民生緊密相關的保障房項目,他們欣然同意。
2012年7月,兩位大師就拿出了第一版的公租房街區設計規劃。本報記者當時也參與了天壇地區對接焦化廠地塊保障房的現場討論。
“在大型居住區里,購物方便、交通尤其是公交方便,對老百姓來說最有用。”崔愷說。
“人性化非常重要,而且對于這樣的大社區來說,要植入綠色社區的概念,讓老人和孩子有地方乘涼、玩耍。另外,我認為學校的位置可能要調整,讓小區更多學齡兒童方便入學。”張永和戴著招牌的圓眼鏡,用激光筆不停地圈著地塊上一所學校的位置。
經過幾輪這樣的討論,方案漸漸初具規模。昨天,市投資中心端出了一個脫密版的設計方案。在這份方案中,整個區域從西至東分別是安置房西區、安置房東區、公租房西區和公租房東區。小區配建有學校、幼兒園,即使是毫無渲染的平面圖,看起來都是滿目綠意。
“我們希望實現的效果就是這樣;通過頂級大師參與保障房設計,來帶動其住宅、街區設計質量的提升,給這個城市,給老百姓都帶來舒適和美的感受。”市規劃委相關負責人說。
提出11種備選安置方案
“當時想著就是,趕緊搬走,無論給個什么房子都好。但今年3月份政府給我們開大會,說了新房的位置,想著真是謝天謝地了;沒想到那邊新房子這么漂亮,真是不知道說什么好。”看著記者手機中的設計圖,住在天壇東里北區的一位大姐說著說著,抬袖子抹了抹眼角。
今年3月,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項目正式啟動。除了個別新租戶,天壇周邊簡易樓的居民基本都有著30年上下的“住齡”。30年前北京還沒什么樓房時,能住進這種4層的小洋樓,當時臉上都有光。
可隨著城市發展,這個區域越來越落后,居民們越來越憋悶,越來越窩心。每扇狹窄低矮的門背后,幾乎都是兩三代、三四口人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房里,什么時候能搬出“蝸居”,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其實,在4年前,這些居民曾經有過機會搬遷,但當時對接的房源在通州,雖然現在已經日漸繁華,但當時看來,和天壇周邊有著巨大落差。有些實在無法等待的居民簽署了協議搬走,更多的人選擇了觀望。
2012年,市政府擬辦實事中寫入,將啟動全市800余棟簡易樓搬遷,天壇周邊的幾十棟簡易樓都包括在內。而市規劃委的責任之一,就是給這些老百姓選地方安置。按照中心城居民居住習慣,規劃部門先后提出了11種備選方案,經過一層層篩選,最后選擇了位于東五環外、直接通地鐵的焦化廠地塊。
“這個區域未來會和天壇一樣,挨著城市綠地和公園;而且和天壇一樣,附近就有地鐵;區域內的配套設施配置,會優于當年建設的指標,現在唯一需要的,就是進一步深化、穩定設計,以及盡早讓老百姓入住。”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安置房明年9月竣工
圖紙內容顯示,焦化廠保障房項目包括天壇周邊簡易樓騰退安置房和公租房。其中,安置房總建筑面積近54萬平方米,包括18棟高層住宅樓;小區中還配建了一所幼兒園和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那么,這個區域最終將會成為什么樣子呢?
除了公租房地塊以外,安置房地塊的設計師,也是業內有名的北京中聯環設計公司副總經理宋兵。北京援建什邡時,他曾經親自操刀紅白鎮的整體規劃,被當地居民親昵地稱為“總設計師”。
按照市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提供的方案,這4個區域里,最大的是安置房西區,雖然地塊順著道路有些傾斜,但住宅都是正南正北的;小區中間是個巨大的綠化公園,西側就是學校;西區一共12棟住宅樓,配套設施都集中在南邊。
和西區有一街之隔的,是安置房東區。這個相對小一些的街區里,主要有6棟對接安置房。和東區一樣,臨街、朝向不正的房子都沒有當做住宅使用,而是用作配套設施和商業。
東區和西區相加,一共能提供4160套住宅。
“這也是大師們用心的地方。整個地塊雖然有些歪,但是房子都是正向的,符合老百姓的居住習慣;沿街布置商業設施,這樣老百姓從地鐵、公交站出來,回家路上就能直接買菜,不耽誤到家做飯。”保障房建設投資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而這個區域,將在明年9月竣工。
除了定向安置房之外,整個區域還有4646套公租房設計。這個區域的公租房總建筑面積將近55萬平方米,同樣配套了幼兒園、養老設施和商業設施。安置房加公租房共計8806套。
在公租房西區,類似于崔愷曾經為郭公莊一期公租房做的設計,采用的是一種“圍合”結構。幾棟樓圍成一個圈,各自區域有各自的綠地,相熟的老百姓還能像住在四合院里一樣約好了一起乘涼。
“這個區域的設計會和其他不一樣。公租房小區地下共有5層,除了其他住宅小區配套的功能,還有地下商業、影院等。”相關負責人說。
在地鐵周邊的地下商業,一定會與地鐵站相連接。這位負責人說,目前正在進行和7號線焦化廠站對接的設計,居民下樓直接進商街,乘坐地鐵7號線的同時就可以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