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綠城眾籌開發,試驗如何?先前難題有無突破?”“已突破!近期會有動作。”
上述對話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和綠城房產眾籌相關人士的一段微信對話。
相比其他開發商,綠城在房產眾籌開發層面的實踐已經有了經驗的積累,并正在逐步形成核心運營模式。但在業界看來,綠城的眾籌可能和真正意義上的眾籌仍有差別。
首個非典型眾籌案例
在大型房企中,綠城是最具眾籌開發經驗的公司。
去年8月,綠城中國董事長宋衛平短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藍城旗下一家公司已經在眾籌開發領域擁有很深入的研究。
記者隨后聯系了藍城代建,并了解到,該公司早在去年初就已經參與了房產眾籌開發,所參與開發的項目已經開始動工建設。
根據浙江綠城佳園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園介紹,綠城上述項目有一定特殊性。原先拿地的企業當時已經資不抵債,當地政府為了幫助其清償債務,允許改變土地性質,變更為居住用地,并以較低的價格轉讓。
正因土地的價格相對于市場公開拍賣價較低,這一地塊才較其他項目更有吸引力。李園曾透露,如果通過土地市場獲得,其售價至少要比眾籌開發價高出30%以上。
由于是眾籌開發,藍城只負責代建而不是自己出資,因此可以讓出一部分開發利潤,加上項目本身因為獲得土地的渠道特殊,地價也要比周邊便宜,這才使得上述樓盤最后能以低于市場30%左右的價格進行眾籌開發。
和普通房地產項目相比,上述項目的另一個特殊性在于,由當地商會負責人動員幾家企業一同組建公司參與眾籌。企業的負責人出資認籌大戶型產品,剩余的都是小戶型房源。
雖然這些企業負責人購買的房子不多,但由于戶型較大,總價較高,為眾籌開發解決了很大一部分資金需求。再加上有這些企業的資金實力和信譽做保,員工只需支付首付款即可參與,因此推廣難度較小。
復制難點是地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與李園交流時了解到,眾籌開發存在幾個難題。
首先,目前企業拿地的主要途徑仍然是參加招拍掛,在土地稀缺的一線城市,開發商很難以較低的價格獲得土地。即使在杭州這樣土地供應較多的城市,開發商想拿到比周邊便宜的地塊也不容易,這使得開發企業很難為消費者提供一個非常誘人的購房價格。如果購房價格沒有誘惑力,消費者很難在土地剛剛拍下時就參與進來。
其次,在銷售層面也存在問題。普通商品住宅向社會公開銷售,但眾籌開發很難通過廣告等方式公開推廣,因此其客戶來源有限。
再次,開發企業發展眾籌業務,首要目的是希望減少自己的資金投入,降低公司的經營風險。如果購房者只是支付部分首付款,開發商依舊需要支付較多的資金,仍然需要承擔較大的經營風險。這樣一來,眾籌開發的意義就不大了。但讓消費者一次性把所有的購房款付清,不僅很難做到,也會影響參與眾籌者的熱情。
另外,消費者參與眾籌開發的一個前提就是眾籌資金要有第三方監管,以確保資金的安全。藍城的首個眾籌開發案例,參與者主要是企業及其員工,相互間的信任度很高。但當眾籌開發的參與者變為社會公眾時,公眾對企業不免存在不信任,這也是眾籌開發的一個難點。
那么,金融機構對眾籌資金監管并協助推廣房產眾籌計劃的熱情有多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中海恒信資產管理部一位負責人,對方表示,由于房地產開發資金投入的不確定性,房地產眾籌計劃需要開發商承諾在項目開發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房企會以自籌資金投入后續開發建設,并確保項目最終順利竣工完成交付,但這樣的承諾顯然不符合開發商借眾籌開發實現輕資產運作的初衷。
另外,購買金融產品的客戶主要是投資者,他們對房地產眾籌計劃所分配的房屋多數不感興趣,更希望能拿到真金白銀的投資收益,這也是房產眾籌開發的一個難點。
綠城在設計眾籌開發模式時,同樣面臨這些困難和阻力,他們最終又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我們目前尚不得而知,只能等到6月份計劃公開時再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