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企業從對接P2P平臺,到推眾籌買房項目,再到嫁接房產中介,加快了擁抱互聯網金融的步伐
樓市復蘇有“眉目”
25強房企200多億元“傳情”互聯網金融
■本報見習記者 劉 琪
無孔不入的互聯網金融正在滲透各個傳統領域,而在資本看來,其與地產的結合無疑最為“性感”。
近期,不少互聯網金融推出了地產相關項目,例如民生電商旗下P2P投融資服務平臺——民生易貸,聯合萬科推出了基于商業樓盤開發的“民生e房-萬民寶”項目;而一直深耕房地產垂直領域的搜易貸,宣布與銀泰集團旗下銀泰置地(集團)聯合推出一款新型保理業務“銀泰租金寶”……
除了互聯網金融的主動出擊,在“互聯網+”時代,房企也在競相“擁抱”互聯網金融。去年,遠洋地產就與京東金融合作推出了房屋眾籌。而今年以來,二者間的合作正愈發緊密。
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在50強房地產企業中,已有接近50%的企業通過各種方式“擁抱”了互聯網金融,涉及資金逾200億元。
對于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的結合,互聯網金融分析師王偉忠贊許其為“值得鼓勵的創新模式”,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種模式下,投資者可以獲得更多的投資選擇;房地產企業則享有了新的融資渠道,以及宣傳的‘噱頭’,兩全其美”。
地產眾籌鏈條完善
為開發商減少成本
即便是在A股市場“牛氣沖天”之時,也沒有人會懷疑中國房地產市場仍然具有極佳的投資價值。
最新出爐的“全國5月樓市數據”顯示,當月,我國大部分城市成交面積環比、同比均有較大的升幅。其中一線城市的上海和深圳成交量大幅增長,同比去年5月份有約150%的增幅。廣州一手房成交量為81萬平方米,環比上漲21%,同比增長48%;此外,二三線城市中的杭州、長沙、南昌、東莞、佛山成交量增長亦較大,同比增幅在60%-140%。
業界就此分析,在降息降準、
“3·30”樓市新政、地方政府鼓勵購房的相關政策帶動,以及部分家庭資產重新配置、將股市獲利資金轉向樓市的影響下,5月份國內樓市才呈現出全線飄紅之勢。
這一局面恰巧為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的結合提供了便利。而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間的“眉目傳情”,則要追溯到去年。
彼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去年年底,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與房企共同推出的眾籌買房活動。其中,京東金融眾籌平臺與遠洋地產推出了“11元湊份子得房子”的活動:京東金融“小金庫”或“白條”用戶支付11元就可參與1.1折購房資格的抽取。此外,龍湖、萬科、方興等房地產公司,也分別與各路互聯網金融平臺攜手推出了一批“房產眾籌項目”。
以萬科和平安好房推出的眾籌項目為例:針對售價為5500元/平方米(含裝修)的北部萬科城第7期B46號樓216套住宅,項目設定的認籌目標為最低1500萬元,最高2500萬元。在此基礎上,每套房產最低認購金額為5萬元,最高不超過13.5萬元,持有期限為10個月。眾籌回報則為享均價4800元/平方米的優惠購房券,以及3%的年化收益率。
對房企而言,房產眾籌既是融資渠道,亦是銷售渠道。但也有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以眾籌拓展銷售的嘗試還要看效果。如果好當然會持續”。
就在不久前的5月29日,中國平安掌門人馬明哲,攜手郁亮、馮侖、任志強、潘石屹等地產界大佬現身上海,宣布成立中國首個房地產眾籌聯盟。平安好房CEO莊諾稱,成立該聯盟的目的是,在房地產眾籌方興未艾之際,建立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發展。他預計,如果房地產眾籌鏈條完善,能夠幫助開發商減少至少20%的成本。
“大佬們”不約而同給予的關注,似乎佐證了眾籌在助力房地產發展上具有奇效。
房地產對接P2P花樣多
投資者、房企均能受益
在互聯網金融的細分領域中,P2P與房地產行業的“交往”則更為深入。在合作形式上,王偉忠向《證券日報》記者總結了以下三類:
其一,房企與P2P平臺合作推出一款產品,購房者除了通過投資該產品享受一定收益外,還能獲得優先購房權及一定折扣。與此同時,房企的融資渠道也被進一步打通。例如近期民生易貸聯合了民生銀行地產事業部,以及合作方萬科地產共同推出的“萬民寶”。該款產品就是以購買民生易貸萬民寶的方式,來對接萬科地產的商業、住宅樓盤或者其他城市綜合體。據公開信息顯示,萬民寶1號投資期限為182天,預期收益為4.5%-5.5%左右,起投金額5萬元,每購買一份的投資者在產品到期后,如果與萬科地產簽署購房合同,那么收益補貼再提高1%,此外還能享受樓盤的優先購房權和9.8折購房優惠;
其二,P2P平臺為購房者提供貸款,尤其是首付貸。目前,有多家平臺都推出房產首付款產品,包括平安好房推出的“好房貸”、搜易貸推出的首付貸等。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模式主要瞄準的是有購房需求但是資金不足的“剛需”購房者,幫助他們解決首付難問題。在業務上,首付貸能夠對接購房人、開發商、投資人三類人群,購房人提出貸款申請,平臺通過審核后放標,投資人通過平臺相應項目出借資金并獲得收益,開發商提供樓盤。如此一來,購房人獲得首付,投資人賺到收益,開發商則能順利賣出房子;
此外,還有一類是保理業務。這一模式的產生原因在于,在上游建筑商與房地產公司的合作中,資金需求很高,但賬期通常較長。通過P2P平臺,上游建筑商可以以應收賬款作為質押,進行融資,而一旦應收賬款到期,房地產商直接將資金打到投資人賬戶中。近期,搜易貸就推出了一款創新型保理產品“銀泰租金寶”。搜易貸創始人兼CEO何捷認為,該產品能夠打通投資理財產品的中間環節,為投資人帶來更優收益。而對于開發商而言,產品為商業地產運營開拓了一個新思路,有效補充了傳統金融機構服務的空白。
房產中介跑馬圈地
業內認為房產金融空間巨大
毫無疑問,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間的“吸引”是相互的。
去年11月份,鏈家地產旗下的“鏈家理財”互聯網房產金融平臺悄然上線,同時上線的還有名為“家多寶”的短期理財產品。
《證券日報》記者在鏈家理財網站上看到,該產品預期年化利率是10%,投資期限為5天-180天,投資金額為1000元起投,收益方式為一次性還本付息。截至6月4日,該平臺累計融資金額為43.796億元,人均投資金額13.0953萬元,到期本息對付率100%。
在鏈家理財CEO魏勇看來,房產金融是朝陽行業,空間巨大。“目前個人住房貸款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這是房地產金融非常廣闊的領域”,但魏勇也認為,“不能否認房地產交易中有一定的風險,這對房產交易中介金融也提出了必須要具備很強處置能力的要求”。據了解,未來鏈家還將和各大房地產項目合作,推出針對新房購房者的首付款貸款,并且不排除繼續推出消費貸款的可能。
除了鏈家,中原地產、世聯行、Q房網、房多多等房地產中介平臺也在加快布局互聯網金融的步伐。日前,中原地產宣布啟動大金融戰略,與包括銀行、基金、信托、券商、資管在內的100多家金融服務方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大金融平臺,為開發商和購房者提供融資方案。初期階段包含針對房企的機構類融資和為購房者提供的首付貸、按揭貸等個人金融服務兩類產品。
一位房地產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資金密集是房地產行業的特點。因此,與互聯網金融的結合一定會有助于房企緩解融資壓力,而寄望互聯網金融可以在銷售等其它環節為房地產發展提供支撐,目前看還有待于業界不斷的探索創新。
更為關鍵的是,“猶如馬明哲、任志強等‘大佬’發起成立‘房地產眾籌聯盟’的初衷一樣,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的深度融合,也應有規可循,甚至是受到監管。”上述業內人士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