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契約”。印度總理莫迪7日帶著一堆成果結束了對鄰國孟加拉國的訪問,其中最令印度興奮的要數印孟兩國簽署的一項有關150多塊邊界飛地(即一國國境線內主權屬于另一國的小片土地)互換協議。這是莫迪上任以來印度與周邊鄰國所解決的第一例邊界問題。莫迪也把該協議稱作“如同拆除南亞的柏林墻”。在世界大國中,印度是唯一一個幾乎與所有鄰國都存在邊界爭端等問題的大國。這次在印度爭論幾十年的印孟邊界協議得以簽署,許多西方媒體以及一些印度媒體試圖將此“歸功”于印中戰略競爭。對此,中國南亞問題專家趙干城7日對《環球時報》稱,印度對邊界問題態度的改變更多是自己發展和經濟崛起的需要。無論如何,一個關注發展的自信的印度更可能是一個合作的印度。
“南亞柏林墻倒塌”
“你好,孟加拉國,我帶著印度人民的善意和友愛而來。”6日晨,莫迪在其推特主頁上為其對鄰國孟加拉國的訪問寫下這樣的留言。英國廣播公司7日稱,印度總理莫迪6日和7日對孟加拉國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國事訪問。印度外交官員將莫迪此次出訪形容為自上任執政以來最重要的訪問。因為兩國將要簽訂歷史性的《土地邊境協議》,交換超過150塊飛地。根據協議內容,兩國將交換邊境領土。孟加拉國外交部長阿里形容這項協議是“兩個鄰國之間關系的歷史性里程碑。”
印度與孟加拉國的飛地問題始于幾個世紀以前當地王子做出的屬地安排。1947年的印巴分治及1971年孟加拉國從巴基斯坦獨立后,飛地問題更加突出。“這是(南亞)柏林墻的倒塌”,《印度斯坦時報》7日在頭版頭條引述莫迪的話評價這次兩國邊界飛地互換協議。文章說,這一協定執行后,兩國將會有5萬名公民重新選擇自己的國籍。文章透露,兩國還開通了達卡-印度西隆-印度高哈蒂和加爾各答-達卡-印度阿加特拉的班車,使得印度與其東北部地區的連通更為順暢。
對于此次邊界協議,一向對領土問題上敏感的印度媒體卻一片歡呼。《印度時報》7日頭版頭條稱,孟加拉國不僅給了印度飛地,還給了印度港口使用權,允許印度在當地建經濟特區。報道稱,印度貨輪獲準使用孟加拉國吉大港和蒙拉港,這將使印度立即獲益。此前兩國邊界一直互相關閉,印度船只也不能停靠孟加拉國港口。印度商品要出口孟加拉國,海輪需要先到新加坡卸貨,然后再用新加坡貨輪運到孟加拉國,耗時約40天。印度獲準使用這兩個港口后,商船耗時將縮減為一周。報道還稱,吉大港由中國建設,是“中國圍堵印度‘珍珠鏈’戰略的一部分”。
印度與鄰國普遍存在領土糾紛
這是莫迪上任以來印度與周邊國家所解決的第一例邊界問題。無論在印度還是在西方,許多媒體和學者都在渲染中國與周邊多國邊界糾紛多,但實際上,印度與幾乎所有鄰國都有邊界問題,周邊情況遠比中國復雜。印度的邊界問題既有當年英國殖民主義歷史遺留影響,也與印度獨立后大國心態膨脹、對周邊鄰國保持高壓態勢有極大關系。有分析人士稱,印度國內矛盾重重,一些人認為保持邊界問題上的動態模糊并相機炒作,反倒有利于其凝聚國內人心。
印度此前在與孟加拉國“飛地”問題上曾表示“寸土不讓”。實際上,從互換飛地面積來看,印度明顯“吃虧”。英國《金融時報》稱,孟加拉國領土內有111塊印度飛地,總面積1.7萬公頃,印度境內有51塊孟加拉國飛地,總面積7000公頃。2011年印度時任總理辛格曾準備簽署飛地交換協議,但當時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堅決反對,導致議會沒通過該協議。現任財長杰特雷當時曾稱,“印度永遠不會放棄領土,改變邊界”。但莫迪上臺后將深化印度和鄰國經濟一體化放在優先地位,并最終推動印度議會5月通過了這項協議。
對于這次看起來與中國“毫無關系”的訪問和兩國協議,西方媒體卻非要扯上中國。“美國之音”6日稱,莫迪訪問孟加拉國簽署解決邊界的協議,這是銷蝕中國在南亞影響力的一部分,盡管達卡很可能還要依賴北京購買軍事裝備。數十年來與中國關系一直不順的印度長期以來擔心中國同其南亞鄰國的軍事合作。
路透社稱,“莫迪訪問孟加拉國,腦子里卻一心想著中國”。報道引述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康達帕里的話稱,作為對南亞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中國與孟加拉國的密切關系令印度感到不安:從2009年到2013年,孟加拉國購買的軍備有82%來自中國,達卡是世界上購買中國武器的前三名買主之一。康達帕里稱,“訪問孟加拉國的解放軍人數幾乎與訪孟的印度人相當。因此,莫迪試圖通過與鄰國的接觸應對這種局勢”。印度前駐達卡大使查克拉瓦蒂也稱:“印度擔心的不是孟加拉國加強的軍事實力,而是中國在印度鄰國的影響力。”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中心主任趙干城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西方和一些印度媒體有關印中在南亞戰略爭奪的報道完全是炒作。中國在南亞一些國家經貿關系和影響力上升,但印度在絕大多數南亞國家的影響力都是超過中國的。中國是印度南亞外交政策的一個考慮因素,但不是一個針對目標。
趙干城說,印度這次同意“互換飛地”主要是維護自身的利益,希望打造一個穩定友好的南亞聯盟,以實現印度的經濟發展和崛起。長期以來,印度與周邊國家存在邊界爭端和問題。由于周邊鄰國與印度之間人口、面積、經濟、軍力等差距巨大,而且這些國家之間幾乎都不相鄰,因此印度與鄰國就邊界或其他問題發生爭論時,單獨采取以勢壓人的時候較多,招致鄰國不滿,這也導致印度多年前就期望打造的南亞自貿區一直未能實現。
“自信印度”利于鄰國合作
“印孟邊界協議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即印度和周圍其他地區性大國間的邊界爭端是可以解決的”。英國《衛報》7日引述印度官員的話這樣稱。不過這位官員承認,相對于印度頭號競爭對手、亞洲巨人中國,和打過4次邊境戰爭的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國間的邊界分歧是相對容易解決的。
奧地利國家電視臺7日稱,對于兩個在邊界上有爭端的國家來說,這是巨大的一步。這也為該地區復雜的近鄰關系作出了榜樣。這有利于地區和平。亞洲地區各國普遍存在復雜的邊界問題,包括海上領土爭端。這也讓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亞洲地區被認為“有變為火藥桶的可能”。
印度《經濟時報》7日稱,印度與孟加拉國之間的一系列協議,使印度在土地和水資源這兩個領域里成為一個凈損失者,因為印度在一系列協議中放棄了更多的土地和水資源。但是從一個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印度卻是一個凈得者,因為它重塑了印度在孟加拉國的形象。印度外交部長斯瓦拉杰稱,我們已經將身上的“傲慢的老大”標簽換成了“關心他人的大哥”。《經濟時報》稱,在孟加拉國,民眾已經開始“吹捧”莫迪。莫迪成功地改變了該地區對印度的認同,將印度打造成一個“寬宏大量的大國”,可以“為了促進南亞的和諧而做出戰略性讓步”。
趙干城表示,這次印孟之間的邊界協議可能標志著印度政府以合作機制解決與周邊領土等糾紛的開始。印度在協議中作出讓步也表明印度更加自信,這樣一個“自信印度”更有可能是一個能夠合作的印度,那種處處對鄰國表示擔心的心態顯然不利于印度自身,也不利于整個地區的發展和穩定。【環球時報駐印度、英國、德國、加拿大記者 陳晨 紀雙城 青木 陶短房 環球時報記者 郭孝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