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科院報告研究認為,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醫療中心功能、優質教育中心功能、服裝建材等商品市場交易中心功能、創業中心功能和旅游中心功能這五方面。
北京社科院相關課題組23日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北京市應盡快剝離五大非首都功能,將更多的市直機關東移通州,以提升通州“副中心”公共服務整體水平,緩解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壓力。
“所謂非首都功能,指的是城市的一般功能,甚至連城市的一般功能都算不上,它們不體現首都特點,也不發揮首都的功能和作用。”北京社科院經濟所副所長楊松表示,北京作為全國超大型城市,在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由于資源不合理的聚集,這些非首都功能與首都功能摻雜在一起,“要疏解和剝離這些非首都功能十分困難,成本也十分驚人。”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日聯合發布了《北京經濟發展報告(2014-2015)》、《北京公共服務發展報告2014-2015》和《北京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4-2015》三份報告,均就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出建議。
北京市社科院報告研究認為,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醫療中心功能、優質教育中心功能、服裝建材等商品市場交易中心功能、創業中心功能和旅游中心功能這五方面。
以醫療中心功能為例,全國三甲醫院793所,北京占了50所,各大醫院就醫人群中,80%以上為外來人口,每天在北京看病的外來人口高達80萬~100萬人,嚴重加劇了北京“掛號難、看病難”的狀況。
楊松認為,北京需要準確地把握京津冀三地的戰略定位,明確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單和責任清單,在破解“城市病”的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疏解與穩定、高端和低端、治標和治本等關系。
針對疏解和剝離非首都功能難的問題,楊松表示,應建立全市統一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土地政策、財稅政策及補償機制。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要求,完善人口調控、產業優化、交通緩堵、大氣污染防控等治理措施。
北京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所長施昌奎介紹,從北京市各區縣公共服務綜合評分來看,排在前六的區縣分別是西城區、東城區、延慶縣、平谷區、懷柔區和門頭溝區。
“可以看到,排名前六的區縣有四個都屬于生態涵養發展區,比去年又增加了一個。”施昌奎說,由于大氣環境逐漸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公共問題,生態涵養區憑借其相對較好的大氣質量使得四個區縣進入前六名。但是,城市發展新區由于集中了眾多人口和產業而顯得公共服務發展不足,成為全市公共服務的“短板”,仍未對中心城區的人口疏解形成顯著的吸引作用。
“因此,有必要將更多的市直機關東移通州,以提升通州‘副中心’公共服務整體水平,緩解中心城市人口聚集壓力。”施昌奎說。
《北京社會治理發展報告2014-2015》同時表示,帶有排斥性的人口“管控”政策不可取,而利用經濟規律,調控外來人口的結構分布應當是緩解人口問題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