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翔
一篇題為《這個世界會好嗎?——我被萬科慈善豪車隊毆打始末》的網帖,講述了一位堅持四年進藏開展兒童1對1援助的志愿者,帶著年僅8歲的女兒,開著載滿車廂募捐物資的“破皮卡”上路,卻在川藏線上被貼有“萬科物業”標志的“慈善豪車隊”險些撞下懸崖,理論不成反被豪車隊成員圍毆的事件。(7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
“萬科物業”、“慈善豪車隊”等關鍵詞,以及“開個破皮卡也TM來做公益,我們援助了一個學校”等雷語,將這起因為交通事故而引發的打人事件貼上了很多“標簽”。說實話,雙方進藏都帶著慈善目的(至少是安排了慈善項目),本應是路途與慈善雙重意義上的“同道中人”,最后卻釀成這樣的不愉快事件,讓8歲小女孩目睹自己的父親被一群人圍毆,實在是很遺憾的。
雖然相關事實還有待警方調查,但給我的一個感覺是:這又是一起因為不文明駕駛引發的路怒事件。萬科車隊在一邊是懸崖的危險道路上瘋狂超車,肯定是不對的;被頻繁超車且車子受損的唐老師肯定很火,隨后將肇事車追上逼停的動作以及找對方理論時的話語,可能最終導致了打人事件的發生。
還是不文明駕駛,還是“路怒癥”,與慈善與萬科其實都沒有多少本質的聯系。但是,要說被作為靶子打的萬科物業完全被冤枉了,恐怕也并不符合實際。萬科物業是此次活動的組織者,相關旅行社也是萬科選定的,安排的慈善活動,宣傳的也是萬科物業的品牌;無論是旅行社危險超車的違法,還是之后圍毆唐老師的野蠻,以及以“破皮卡”論“慈善資格”的無知,很難說萬科物業對旅行社的選擇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萬科物業因為這樣一起貌似偶然的路怒事件“攤上事兒”之后的表現,就非常值得觀察。應該說,萬科物業在這起突發事件后維護企業品牌形象的表現,總體而言還是可圈可點的。連發三份聲明,并且在第三份聲明中公開承認“我公司在采購考察和活動過程管理上,確實沒有做好”,并表示“愿承擔所有應盡的法律義務,向唐林先生及家人深刻檢討并無條件道歉”。我覺得這樣的姿態,是一個成熟企業的應有表現。
很多傳統組織有一種危機公關的本能,就是要把金字招牌擦亮,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但就像一位知名人士說的,在互聯網時代,一味的反擊或者澄清并不管用,要盡可能回到一種溫暖的、帶有人情味的、帶有人的體溫的方式來彼此交流和溝通。哪怕是面對迎面扔來的磚頭,也要用一種相對柔軟的姿態去試圖對話。試想,若是萬科物業在打人事件后試圖一味撇清責任,將會收到怎樣的輿論反饋?會是滿屏的鮮花、點贊,還是滿眼的臭雞蛋、大板磚?
生在塵世之中,惹塵埃是難免的,要使招牌依舊锃亮,用以拂拭的最好雞毛撣子,就是誠信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