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3個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之一,由此讓生態環保地位變得空前重要。而園林綠化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如何實現率先突破?昨日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介紹,非首都功能產業疏解的減法將換來園林綠化建設的加法,騰退用地將更多地用于綠化。另外,針對如此大規模的“增綠”行動,市園林局等部門也在研究制定吸引社會資本以及發展林下經濟等政策。
多項“拆遷還綠”項目進行時
據透露,未來幾年,北京將在綠隔建設、中心區綠化、大尺度城市森林建設、新城城鎮綠化和山區生態功能提升5個方面實現“突破”。力爭到2020年,使全市林木綠化率達到60%,比現在增加1.6個百分點。
“圍繞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產業,目前各區縣正在積極行動,付出巨大努力推動拆遷還綠,讓綠化隔離地區真正發揮生態隔離的功能。”鄧乃平說。他舉例稱,如朝陽區西直河石材市場,100多萬平方米拆遷騰退,80%的土地將實現規劃建綠;在豐臺區花鄉羊坊村綠隔區域,去年以來已完成100余萬平方米拆遷騰退,下一步將全部實現綠化。此外,結合環境整治拆遷騰退,海淀區“三山五園”園外園片區近14平方公里將實現綠隔地區的集中連片綠化,上地地區結合拆遷疏解人口,將大面積恢復綠化,目前有20公頃正在實施綠化。
業內普遍認為,近年來,園林綠化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生態建設協同發展方面已做了一些有益嘗試。特別是優先利用拆遷騰退地實施規劃建綠,對于全市特別是城鄉接合部地區抑制違法建設、調整低端產業、疏解人口、改善生態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京城將加碼多元增綠
北京商報記者還獲悉,在規劃北京生態環境保護時,市園林綠化局還寫下“軍令狀”,力爭到2020年,全市新增城市綠地2300公頃,讓城市85%的市民出門500米就能見到公園綠地。為了實現這一高難度目標,多元綠化成了重要一步棋。
鄧乃平解釋,所謂多元增綠,就是要充分利用城市拆遷騰退地和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開展小微綠地建設。預計到2020年,北京建設小微型綠地300處、面積200公頃,同時,充分利用屋頂、墻體、橋體、欄桿、護網開展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除了“見縫插綠”外,市園林局還強調要規劃建綠。“北京將結合全市環境綜合整治和棚戶區、危舊房改造,整合現狀土地資源,實現規劃建綠,不斷增加城市綠地總量,市園林綠化局也將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力爭將更多騰退的土地用于園林綠化建設,”鄧乃平說,“另外,通過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區域生態建設步伐,如行政副中心、新機場、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首鋼文化創意產業園、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等。”
引民資政策制定中
如此龐大的“增綠”行動,所帶來的資金壓力也必然巨大。對此,市園林局也表態,正在研究制定吸引社會資本的政策。鄧乃平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稱,生態保護屬于公益性質,但歡迎社會方方面面參與,要通過改革創新,讓政府和市場都需發揮作用。他直言,比如房山和門頭溝地區有10萬畝的廢舊礦山,其生態修復需要非常龐大的資金,如果在體制機制政策上創新,結合生態修復搞一些觀光、休閑、養老等產業,相信對社會資本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也能解決資金難題。
據悉,目前,市園林局正在研究制定吸引社會資本的新政。值得關注的是,去年,北京宣布將用三年時間在平原地區新發展規模化苗圃10萬畝,這被認為是首都生態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苗圃既是林業產業,也具有生態功能和經濟價值。以往,培育苗圃都是政府的工作,但如今政府也開始嘗試通過政策創新,引入大批市場力量介入。” 鄧乃平說。
另據了解,林下經濟也將是市園林局力推的一大重點工作。林下經濟是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托,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養殖業、采集業和森林旅游業。房山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各地都在苦尋綠色發展方向之時,房山瞄準了中草藥、食用菌等“林下經濟”,目前,該區林下經濟面積從2008年的9533畝增加到超過4萬畝,林下經濟產值已經過億。業內分析師認為,生態環境建設不能單純作為公益事業推動,而是要逐漸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北京商報記者 肖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