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盤活“沉睡”的巨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解決群眾住房維修難題,是近年來全國各地熱議的話題。在濟南,房管部門創新管理機制,積極破解歷史遺留問題,優化流程,提高審核效率,搭建平臺解決業主決策難題,使住房維修難這一全國性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我市住房維修資金管理經驗也因此登上了國務院辦公廳政務信息工作網。
住宅按幢設賬維修資金告別“沉睡”
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俗稱住房“養老金”,是住房保修期外共用部位、設施的專項維修資金。記者了解到,我市是全國房改和建立維修資金制度最早的城市之一,房改之初,由于多數單位維修資金未按規定足額提取和按幢設賬,導致大量維修資金“沉睡”在銀行賬戶上。
2012年成立后,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住房維修資金管理中心秉承“應修盡修”原則,相繼開展指導建賬、補交補提和已售公房數據移植三大行動,解決房改房維修資金歷史遺留問題,累計盤活“沉睡”的維修資金近12億元。在此基礎上,房管部門通過優化業務辦理流程,不斷提高資金審核效率。
為解決維修資金申請使用過程中的業主簽字難、決策難問題,房管部門還自主研發了業主自治管理平臺,通過引入互聯網投票、PDA二代身份證驗證投票、短信投票等多種方式,拓寬業主決策途徑,提高決策效率,徹底杜絕了業主“被簽字”和申報單位冒領資金問題。目前,該平臺已在全市70個大中型社區推廣,300多個維修項目通過平臺進行業主投票,成效明顯。
支用程序簡化 急難項目“立等可取”
在我市,通過縮短審核時限,優化辦理流程,住房維修資金的使用效率不斷提高。記者了解到,具體申請審核過程中,維修資金申請實行網上初審,初審通過后再行報送資料,精簡了申報手續,讓群眾少跑腿。目前,一般資金支用審核已由15個工作日縮短為5個工作日,電梯、消防維修等應急審核縮短為2個工作日,急難險重項目更是實現了立等可取。
房管部門還整合6條房管熱線,構建起覆蓋全市的房屋應急維修體系,為無人管理的房改項目提供維修服務。統計表明,2014年全市累計審批支用維修資金3533筆、6187萬元,比維修資金中心成立前的2011年分別增長142.32%、142.91%。今年預計使用資金將達1億元。
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群眾仍感覺維修資金申請支用手續繁瑣。市住房維修資金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多數情況是因為對政策不了解,加上業主決策難、產權單位不配合導致的,他們正積極進行流程簡化準備,計劃近期公布簡化后的流程,進一步方便市民。
在富翔天地小區,物業客服中心主管尹偉告訴記者,使用業主自治管理平臺進行投票表決,維修資金申請支用效率大幅提高,“最快的時候,發起一項表決當天就能完成投票,一般維修完成審批最多只要5個工作日。”
防止資金“沉睡”業委會居委會應挑頭
統計顯示,全市1100余家房改售房單位,已有785家完成按幢建賬工作,激活維修資金8億多元,占全市已售公房維修資金總額的91%;528家省直單位、945萬平方米省直房改房,也已全部按幢建賬,激活資金3.7億元。
“沉睡”的維修資金被激活后,迅速派上了用場。9月14日上午,在花園路5號化纖社區,家住13號樓5樓的徐先生看著上上下下為自己和鄰居維修房頂的工人,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據小區業委會主任王清泉介紹,化纖社區是化纖廠職工宿舍,房子最早建于上世紀70年代末,最晚一批2001年前后入住。企業破產后,無力為職工解決房屋維修問題,在維修資金盤活以前,房子有啥問題都是居民們自己想辦法。維修資金指導建賬工作全面鋪開后,經房管部門協調,小區很快建賬到位,31棟房頂滲漏嚴重的居民樓陸續得到維修,累計支用維修資金近200萬元,近1380戶居民從中受益。
并非所有小區都能像化纖小區這樣“順利”支用維修資金。按規定,房改房維修資金所有權歸房改售房單位,在資金盤活、居民申請支用過程中,如果相關單位在劃轉資金時“不予配合”,維修資金支用仍會面臨困難。
通過實施已售公房數據移植,已基本消除了原單位怠于或無法履行資金申請職責的障礙,實現了“業主修房有人管、資金劃轉當天辦”,如果再遇到產權單位不配合,已成立業主委員會的小區,可以由業主委員會現場核實居民維修事項的真實性;沒有成立業主委員會的小區,可以找當地社區居委會現場核實后向資金中心申請支用維修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