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化集團總裁、中國金茂董事長蔡希有表示,更名代表中國金茂開啟了戰略升級的新歷程。 資料圖片
國有房企作為房地產行業的主要力量之一,在資源、資金等方面占據相當的優勢,同時也被外界認為缺乏改革動力。但近期,幾家國企相繼披露戰略調整及布局,動作或大或小,但在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引發行業關注。
10月14日,三家國企幾乎同時發布消息,中化集團下屬的方興地產,正式更名為“中國金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華遠地產宣布落子天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規劃布局;而遠洋地產也發布公告,認購中國資產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價約為53億港元的股份,成為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H股IPO的最大基石投資者。
而就在上個月,停牌近5個月的招商地產公布“世紀重組”方案,控股股東招商局蛇口控股將以吸收合并招商地產的方式實現再上市。重組后的招商局蛇口總市值有望超過萬科與綠地,成為A股今年以來力度最大的房地產行業國企改革案例。
“中國金茂”去地產化
資料顯示,在國內房地產行業里,國企占比較大,以A股為例,在房地產行業166家上市公司中,央企13家,地方國企63家,兩者加起來占全部上市房企近一半。
對于國有房地產企業來講,當黃金十年過去,進入行業轉型與城市改造運營的新時期,戰略層面的轉型與升級就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中化集團總裁、中國金茂董事長蔡希有就在更名活動現場表示:“公司名字的改變,不僅為金茂品牌賦予了更加深遠的價值內涵,更代表著中化金茂開啟戰略升級的新歷程。”記者發現,中國金茂此次更名的標語為“因中國而金茂”,從方興地產到中國金茂,不僅悄悄地去掉了“地產”二字,更暴露了其業務擴張的野心。
原方興地產的品牌定位是中國領先的高端地產開發商和運營商,業務領域涵蓋地產開發、酒店經營、物業租賃及其他增值業務。但在14日的更名現場,中國金茂總經理李從瑞表示,中國金茂的品牌定位將調整為“綠金城市運營商”,他認為,城市綜合開發與運營,代表著行業未來的方向,而中國金茂將在做好現有高端住宅、綜合體開發以及持有物業運營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推進服務和金融創新。未來,中國金茂將提供多種形式的金融服務創新、豐富投融資渠道,打造融資多元、穩健次序、特色突出的地產金融創新平臺。
同時,中國金茂確立了公司營業收入五年翻一番的短期目標。到2019年,中國金茂將力爭用五年時間,實現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翻一番的整體目標,各業務間實現良性互動。
除了中化集團在能源、農業、化工、地產、金融幾大領域的資源外,中國金茂此次還引入了四家戰略股東:新華保險、美國華平投資、新加坡GIC和新鴻基郭炳湘。新華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李全表示,“無論從治理結構、經濟合理以及合作空間,金茂都是最佳選擇。”此外,雙方也還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包括養老地產和金融服務等領域。
“延長產業鏈對抗風險”
“2015年整個行業結構在調整,單純的銷售型房企已經無法生存。現在的房企都在向上下游擴張,以謀求轉型。”中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秘書長陳云峰認為,目前房地產行業主要有三種轉型方式,一種是向上游,即投融資方向發展;其二是橫向擴張,開始在全國進行布局;此外,還有第三種,向下游發展,開發商業地產、旅游文化類地產等持有型物業。
“不論采用哪種,策略房企轉型都具有一個主要特點,即延長自身產業鏈以對抗行業風險。”陳云峰表示,目前促使房企轉型的主要原因還是市場因素。
而華遠地產進駐天津,是通過股權收購協議獲取了天津兩個項目公司,持有5宗土地權益,目前兩宗標注為居住用途的地塊已經開發或正在開發建設中,其余三宗標注為商服用途的尚未開發。
“目前國內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落地為契機的大的經濟格局正在形成,房地產歷經兩年的調整之后已逐步進入到更加市場化的新常態,市場需求發生了很大改變。”華遠地產董事長孫譽晏介紹,2015年華遠提出“1+N”策略,即從用戶需求出發,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線下精心打造用戶的專屬空間和配套空間,植入智能化實體硬件設備,組織用戶生活所需的資源,通過APP和O2O實現連接和拉動。
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則認為,房企密集轉型,和中國城鎮化正在進行的結構調整也有著一定的關系。“目前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正在進行城市結構產業、布局的調整,而現在的城市調整不僅僅涉及簡單的住宅開發,同時還關系到產城融合的發展。”顧云昌表示,“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我們不能光看它的擴張,還要看它的完善過程。只有城市的功能不斷完善,才能發揮城市的更大的活力。”
新京報訊記者 陳禹銘 方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