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5月19日電 (李純)13歲的張朝陽今年小學6年級,3年級時開始踢球。喜歡廣州恒大淘寶隊的他告訴記者,能讓同學們看到自己在賽場上的身影,“還是挺自豪的”。
張朝陽就讀的呼和浩特市貝爾路小學是內蒙古自治區613所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之一。因為球踢得好,張朝陽今年被招入呼和浩特市實驗中學。這與自治區的足球品優生“直通車”升學制度有著很大關系。
2014年9月,國務院召開第七次足球工作專題會議,確定內蒙古成為全國第一個足球改革發展試點省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內蒙古從無規劃體系、無聯賽體系、無人才體系、無職業隊伍、無經費保障的零起步階段,逐步發展擁有組織領導體系、專門人才機構、專業人才梯隊、專項經費保障機制、系列足球賽事、內蒙古足球頻道和熱情參與足球運動的龐大群體。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副局長吳剛直言,內蒙古足球“從‘0’走到‘1’了”。
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舉辦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小學、初中、高中、大學)8312場次,參賽運動員達6.3萬人次。在今年的比賽中,貝爾路小學奪得呼和浩特市“區長杯”足球賽小學組冠軍。教練潘海濱介紹,除了自治區內的比賽,每年寒暑假,他都會帶著學生們外出打比賽,讓孩子們增長見識,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和團隊意識,也有助于提高技術水平。
潘海濱說,每到畢業季,他所輸送的學生基本都進入了呼和浩特的重點中學。很多中學也已經“動起來”,讓踢球的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路子更寬了”。學生家長也非常認可,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足球訓練中。
談到足球與學習的關系,張朝陽的父親告訴記者,很多家長不希望孩子練足球,認為踢球與學習沖突。“其實不沖突,是相互促進的。”他認為,足球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幫助”,能夠培養團隊協作、相互理解、人際關系協調等素質,強身健體更是不在話下。
“生源有了很大改善。過去我們沒有太多的選擇余地,現在需要進行考核再招入足球隊。”離開專業球隊后,劉猛于2003年底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的足球教練。談到自己的職業,他連說了兩個“非常喜歡”。
劉猛表示,內蒙古的足球青訓起步較晚,很多孩子在小學時期沒有進行過專業訓練。十三四歲的孩子從足球基礎技術開始練起,相對晚一些。
與此同時,教練員也承擔著一定的壓力。劉猛說,學生沒有進步,對教練員來說將是很大的壓力。此外,許多教練員都曾是職業球員,收入很高。進入學校或事業單位后,待遇存在一定差距,同時還要面臨寫論文、評職稱等問題,相對辛苦一些。“我們只是在實踐、實戰上非常有經驗,但在理論上還需要不斷學習。”
除了生源與教練,場地也是開展足球項目不得不考慮的問題。潘海濱介紹,內蒙古成為全國足球改革發展試點省區后,足球被納入體育課程中,學生們每周都有一節專門的足球課。但由于場地限制,這些課程多以足球游戲的形式出現,重在培養學生對足球運動的認識與興趣。
對于足球場地的利用,內蒙古蒙超體育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海軍所提出的“空間換資源”或許是種可行的解決方法,即俱樂部、足球公司的專業教練對學校師生進行足球培訓,以此換取校園足球場地在周末、假期的使用權。
這一方法也得到了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教育局局長武俊屹的認同。他表示,將學校場地和社會資源相整合,借社會力量助推校園足球,可以彌補學校訓練水平、專任教師不足的短板。
“現在我們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奇缺。”吳剛說,在過去,全自治區1萬名體育教師中,懂足球的只有728人。目前,全自治區等級教練、裁判不足300人,且集中在包頭與呼和浩特。
潘海濱也坦言,學校足球發展存在教練人員缺乏、訓練場地限制等問題,但沒有資金的支持,這些問題一時很難解決。自治區撥給每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4萬元,作為學校足球教育的“零花錢”。但潘海濱說,這筆錢他還沒有看到。
而暑假過后,升入中學的張朝陽將開始新的訓練;劉猛與他的隊員們正在備戰兩年后的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武俊屹則在考慮如何將校園足球與國家青訓體系相結合。對于他們而言,足球已經成為生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足球是育人工作。”吳剛認為,內蒙古足球發展的長遠目標是打造帶有內蒙古特色的足球文化。不打造足球文化,足球就無法深入人心。“從‘0’到‘1’的工作我們做完了,‘1+N’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