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名來自遼寧各地的高考生家長已苦苦等待6天,他們不惜以下跪的方式乞求本該屬于自己孩子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但夢想卻被沈陽音樂學院違規招生摧毀了。遼寧省教育廳前天答復,由于沈陽音樂學院擅自違反教育部、遼寧省教育部門有關規定違規招生,這些考生未能被錄取完全是由沈陽音樂學院造成的。(8月3日《中國青年報》)
沈陽音樂學院違規招生的“下跪門”,原因并不復雜,是因為沈陽音樂學院違規承諾錄取,給考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傷害。承諾失信,客觀上使得考生錯過了最好的選擇機會,多年來的努力頃刻化為烏有。
音樂學院不嚴格遵守規定,私自承諾錄取,并擬通過調劑省外招生計劃,擴大省內錄取名額的作法,應當對其相關責任人從嚴追究紀律責任。而當地教育部門,在此次事件中亦負有不可推卸的監督責任,沈陽音樂學院敢在招生上越過規定,遵循慣性,說明教育部門專業考試環節的監管沒有同步跟進。由此產生的后果,不應該由考生來承擔。要想關上“下跪門”,首先必須是教育部門應當和學校協商解決問題,給考生一個入學的機會。
當然,事情并不是不遵守一紙規定那么簡單,“下跪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制度內招生權力的沖突。藝術類招生,有別于其他廣譜性高校的自主招生,考生在自主招生中失利,并不妨礙高考后作出次優的選擇。藝術類考生幾乎沒有過多的選擇余地,高考只能報考參加了專業測試且合格的幾家院校,由于空間的局限性,他們事實上就限在于省內有限的藝術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藝術專業。
這個格局,一者使得藝術類的相關院校自主招生享有事實上的絕對主導權。獨立而壟斷的考試權,更易于衍生出龐大的利益鏈條,這在自主招生眾多的腐敗案例中早已得到證實;二者使得藝術院校更具“省域”特點,省外報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這意味著這是一個特定的供求關系。正是因為如此,教育部門叫停省外招生計劃調劑為省內計劃,客觀上導致了既定的利益鏈條普遍受損。
真正關上“下跪門”還是要改革招生制度,還考生以尊嚴。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考試與招生相分離的考試制度;另一方面,要擴大學生在高考的選擇權,實現高考的多向選擇。(房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