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9月28日電 (林春茵)福建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8日發布的《福建省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顯示,在閩流動兒童9年義務教育期間受教育狀況良好,但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比例偏低。該報告指出,應積極擴大教育資源,解除流動人口生計資本貧困代際傳承和社會階層固化的雙重風險。
福建是中國流動人口主要流入地之一,屬于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凈流入省份。據福建省衛計委統計,該省流動人口數量已達1100萬,占福建人口總數的27%,相當于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流動人口。
報告顯示,流動兒童義務教育期間在福建還是能較好地享受到教育資源,入學適齡流動兒童在學率為98.86%,且83.07%能夠入讀當地公立學校,享受與流入地居民同等的教育資源。
但報告同時指出,在閩流動兒童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情況不容樂觀,學齡前兒童,入園比例較低,只有六成,且80%左右就讀私立幼兒園,義務教育后階段,流動兒童的在學率只有54%左右,“意味著相當一部分孩子在接受完初中教育后就已結束學業,直接跟隨父母親進入城鎮勞動力市場。”
據介紹,福建省流動人口集中在制造業等傳統低端行業和私營企業就業,或個體就業,盡管2013年,流動人口月均收入達到3331.41元,與城鎮就業人員的3710.4元所差無幾,但相比起來,流動人口勞動強度偏高、收入偏低、社會保障不足,性別、教育程度等不同也在拉大收入差異,而且正向拉開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該報告課題負責人、福建師范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朱宇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表示,子女獲得同等的教育機會是機會均等的重要體現,也是流動人口向上流動的主要通道,“流動人口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沒能轉化為高質量的人力資本,不僅會造成生計資本貧困代際傳承,而且還易形成社會階層固化。”
福建省教育部門表示,為緩解隨遷子女就學問題2011年以來,該省累計投入近13億元,新增學位13.6萬個以上。今年,“繼續解決隨遷子女入學”已列入福建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力爭全省新增7萬個以上學位,并大力推動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
福建非戶籍考生2014年起就地高考政策業已出臺。該報告認為,福建應高度關注前述流動人口子女學齡前看護和義務教育階段后期的繼續教育問題,要更大力度推進異地高考政策改革,繼續逐步降低異地高考的條件限制,并改革高考招生體制,最大限度滿足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升學考試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