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0日電 (張能華 陳一)在京城,提起“金助友”家政養老公司的王志強,120多個老人說是自己的“干兒子”,國務院發給他的獎牌是“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圈內的人則老說“這是屬于軍人的又一個傳奇”,而王志強最喜歡的稱號是:“他是一名老兵。”
30年前,正在上高二的王志強從湖北一個小山村參軍入伍,來到“九朝古都”洛陽某團當了一名炮兵,先后干過通信員、飼養員、報道員,四年兩立三等功。就在大家認為王志強提干有戲時,他卻“服從組織安排”退伍了。
回到離別四年的小山村,面對縣廣播電臺送上門的“鐵飯碗”,王志強發現“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懷揣20元錢來到了北京。走下火車,身上只有七塊錢的他靠涮盤子解決了吃住,到建筑工地搬磚、和混凝土站穩了北漂的腳跟,半年后開始在街邊擺攤,“每天都能掙一百多,比當干部強”。
難道這就是想要的生活?夜深人靜時,從攤位上回到只能從門口爬上床的出租房,王志強常常反問自己。就在他“思考人生”時,一位常到地攤買東西的大媽找到他:“志強,你王大爺得了結核腦膜炎住了院,你到我家當保姆照顧大爺行嗎?”
當男保姆,王志強從來都沒想過。但當他來到王大爺家,看到滿滿一箱子軍功獎和各類證書時,王志強震驚了:“王大爺是從抗美援朝戰場上下來的老英雄!”骨髓中已經融入軍人血液的王志強,收起攤子走進醫院。在醫院的精心治療和王志強的細心照料下,王大爺身體慢慢康復。
幾個月后,王大爺出院了,王志強卻沒有失業。他在陪床期間發現,僅王大爺住院的同一個樓層,就有好幾位老紅軍、八路軍、抗戰老兵,因為無兒無女或兒女不在身邊需要人照顧。而在沒有護工的九十年代,護士們根本忙不過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使“241家庭結構”很是普遍,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日趨嚴重。
病床上老人們期待的神情、潛在的市場需求,讓王志強萌發了成立一個專門照顧老人的家政公司的念頭。
萬事開頭難,“草根”創業更難。走近養老這個行業,王志強發現,因為老人大多體弱多病,不可預知的潛在風險大,而市場上的保姆隊伍大都文化素質偏低、技能差,難以滿足雇主方方面面的需求。
有矛盾才有需求,解決難題就是解決就業。幾年軍旅生涯練就的社會責任感,讓王志強一頭扎進了家庭養老行當,先后到三個家庭服務社應聘當男保姆,照料護理十多位癱瘓在床的男性老人。
積累足夠的實踐經驗后,他又將唯一的婚房出售,作為公司啟動資金,自己一個人上午走街串巷發廣告找用戶,下午到北京大大小小的保姆市場找保姆,使公司慢慢走上正軌。用戶也從一開始的十幾家逐漸增長為幾百家、上千家,成為全國總工會的12351特約服務商、首都著名家務服務企業。
“做家政是個良心活兒,沒有軍旅生涯練出來的血性和擔當,真的堅持不下來。”聊起從“草根”到“老總”的成長故事,王志強坦言,是軍人的本色底蘊讓他逢山開路、遇河搭橋,一直走到了現在。
前些年,公司小時工蔡春香在去用戶家的路上,被一輛豪車撞斷了左小腿。王志強趕到事發地,立即將蔡春香緊急送往醫院,并墊付手術費用。他還自己花錢為蔡春香請來律師,一年多來先后跑到國家多個部門協調說明情況。最終經過法院判決執行,肇事司機全額支付了醫藥費,還賠償了12萬多元。
王志強的義舉經大家口口相傳,名氣越來越大,很多進京務工的保姆慕名找上門,僅干了20多年的老員工就有200多人,50多歲了仍然不愿意離開。與此同時,湖北黃岡、四川廣元、甘肅天水、山西洪洞等地的就業部門領導借進京開會等時機,紛紛找到公司,和王志強簽訂勞務輸送合同。
為了讓千千萬萬個老人晚年笑口常開,汶川地震他帶著保姆捐款,國慶他讓保姆繡國旗,清明節他組織保姆集體祭典先人,春暖花開他包車拉著保姆去爬長城;同時成立保姆合唱團、組建志愿服務隊、培養入黨積極分子、評選百名孝星,在提高保姆人文素養中強化愛老、敬老、孝老的思想和行動自覺,贏得了廣大老人的信任和稱贊。
30年來,公司100多名員工被評為北京市孝星,經過他們精心照顧的幾萬名老人,上至退休的黨、國家和軍隊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他們中,有的把王志強當親人,有的過年過節把包好的餃子送到公司,有的把藏了幾十年的好酒硬遞到他的手上,有的甚至要把一生的積蓄交給他擴大公司規模……
“公司規模這么大,應該掙了不少吧?”面對這樣的問題,王志強說,公司獲利的核心來源是保姆管理費,現在照顧著將近6000個老人,接近一半是從戰場上走下來的老英雄,“我全都免單了”。
掐指一算,僅此一項,王志強一年就少掙了150多萬。怪不得在京打拼30多年,他既無房,也無車,只有上萬封感謝信和數十項帶著“孝星”的榮譽獎牌,在無聲地傳唱著一個老兵的大愛傳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