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刺刀的傳人
陳 凱 特約記者 吳科儒
在被國防部命名為“紅色尖刀連”的陸軍第31集團軍某旅二連,一把彎曲的刺刀醒目地陳列在連史館里。
1946年深秋,在膠東掖縣粉子山阻擊戰中,二連負責扼守粉子山的前哨陣地——象山。當時,象山戰斗進行得異常慘烈,官兵們子彈打完了,就用刺刀捅;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打;槍托打碎了,就用石頭扔,硬是堅守陣地3天4夜,打退了敵人多次猛烈攻勢,最后全連只剩下7人。戰后,那把“拼彎的刺刀”從幸存的勇士們手中傳了下來,成為連隊一茬茬官兵引以為豪的“傳家寶”。
凝望這把“拼彎的刺刀”,仿佛又置身于那段血雨腥風的硝煙戰場。在被火光和煙霧充斥的前沿陣地上,連長劉宗明突然被敵人的一發炮彈擊中,身負重傷,無奈被抬下陣地。指導員李悟振臂高呼,接替連長指揮戰斗!敵人的炮火瘋狂地向象山傾瀉,指導員左臂被彈片擊中,皮開肉綻,鮮血直流。“人在象山在!”彈藥耗絕的最后時刻,官兵像發怒的獅子般端起刺刀,與敵人進行悲壯慘烈的搏斗……
追尋著連隊的戰斗足跡,這把“拼彎的刺刀”已經成為官兵們心中的精神“圖騰”,源源不斷地激發著他們頑強拼搏的戰斗精神。面對數十年無戰火檢驗、官兵成分結構變化,“紅色尖刀連”始終著力培塑官兵聞戰則喜、英勇頑強、敢于犧牲的意志品格,鍛造能打勝仗的精神利劍和無形戰力。每當連隊主官更替時,他們都要舉行“刺刀交接儀式”;每當新兵下連和新干部到位時,他們首先做的就是參觀連史館、聆聽刺刀的故事;每當執行大項任務即將出征時,他們都要面對刺刀鄭重宣誓……
去年4月,戰士白振東參加集團軍實戰必備技能比武考核,連隊按照慣例為他舉行唱戰斗歌曲、贈戰斗格言送行活動。時任指導員牛國瑞把一張印有“拼彎的刺刀”的報紙塞進他的背囊,并把一句戰斗格言貼了上去:“刺刀不拼彎,絕不下火線!”幾天后,捷報傳來,白振東一路過關斬將、奮勇拼殺,勇奪步兵專業第一名。
輝煌歷程70載,過去戰斗的短兵相接、刀鋒相見,如今早已被各類先進作戰手段所取代。可在“紅色尖刀連”,那首“拼刺刀”歌依舊唱得震耳欲聾,那套“刺殺操”依然鏗鏘有力,“刺刀見紅”的尖刀精神已融入一代代“尖刀人”的鋼筋鐵骨。
去年,為適應部隊轉型發展需要,“紅色尖刀連”被賦予由傳統單一型步兵向現代特戰尖兵轉型的任務。由于對新型繩索不適應,戰士甘本超雙手磨得鮮血淋漓;戰士江晨志在操舟時,肩膀被沖鋒舟尾翼螺旋槳劃出道道傷口……訓練初期,官兵們躍躍欲試,但卻屢屢受挫。“轉型就要敢闖敢試,倒下也要當塊鋪路石!”二連官兵誓言鏗鏘,集智攻關展開研練。他們加班加點“惡補”特種作戰理論,虛心向兄弟單位特戰尖兵咨詢求教,發動官兵積極建言獻策,圍繞30余個訓練難題提出80余條意見建議。跨越,轉型,躍升。歷經3個多月加鋼淬火,步兵特戰28個課目73個訓練內容,官兵人人成績達到優良。二連參加集團軍特戰化連比武考核,官兵憑借超前訓練成果,一舉奪得14個課目的6個第一。
七十年尖刀傳承,半世紀淬火鍛造。如今,這把“拼彎的刺刀”仍靜靜地躺在“紅色尖刀連”的連史館里。在歲月的積淀中,它所講述的那段悲壯故事經久不息,一代又一代“尖刀傳人”正在它的見證中亮劍出鞘,透出耀眼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