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寄托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愿,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自1949年4月23日正式誕生以來,在半個多世紀航程中,人民海軍一路劈波斬浪,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軍進一步加快現代化進程,銳意進取,開拓創新,進入發展“快車道”。歷次海上閱兵中,水上巨鯨游弋空中雄鷹翱翔,劃出一道挺進深藍的壯美航跡!
實現近海向遠海轉型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海軍奉行近岸防御戰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海軍開始放眼望向更寬廣的大洋。從為遠程運載火箭全程試驗進行海上護航,到第一次出訪南亞三國,海軍第一代國產導彈驅逐艦、護衛艦逐漸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海軍對海對空作戰主力。
1995年10月19日,海軍在黃海某海域舉行規模宏大的海上閱兵,新一代導彈驅逐艦、護衛艦、核潛艇、常規潛艇以及殲擊機、殲擊轟炸機、偵察機、直升機、大型水上飛機參加檢閱,最引人注目的是海軍第二代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號、青島號首次亮相,這是海軍第一批擁有完整反艦、防空、反潛作戰能力的現代化驅逐艦。2009年4月23日,海軍在黃海某海域首次舉行多國海上檢閱活動,慶祝人民海軍誕生60周年。中方受閱部隊共25艘艦艇、31架飛機,另外還有來自俄羅斯、美國、法國、印度、韓國等14個國家21艘軍艦一同參加海上分列式。在這次海上閱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著“中華神盾”美譽的蘭州號導彈驅逐艦,標志著我國造艦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軍頻繁在公眾的視野“出鏡”,遠海訓練、亞丁灣護航、環球航行,由“淺藍”進一步走向“深藍”……4月12日,中央軍委在南海海域隆重舉行海上閱兵,48艘新型戰艦向世界展示海軍的嶄新面貌。這是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閱兵,遼寧艦首次與驅護艦組成航母戰斗群亮相,一大批新型潛艇、水面艦艇、作戰飛機集中展示,其中,黨的十八大后列裝的艦艇占受閱艦艇數量一半以上。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海軍不斷發展壯大,基本形成三代艦艇為核心的主戰裝備體系,為實現從近岸防御向近海防御與遠海防衛相結合的戰略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推動水下和空中力量發展
曾幾何時,人民海軍還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海軍從誕生時的單一水面艦艇兵力,已發展成為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陸戰隊和岸防部隊五大兵種組成的具有核常兼備雙重作戰能力的戰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成為一支能夠有效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效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現代海上作戰力量。
潛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是現代海軍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海軍潛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裝備建設得到飛速發展。海軍航空兵則經歷從岸基航空兵到艦載航空兵的發展歷程,結束了只能在近海飛行的歷史,伴隨著航母和海軍大中型艦艇走向“深藍”。
4月12日南海閱兵,新一代核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組成的水下作戰群,航行在受閱艦隊前列。76架海空雄鷹組成10個空中梯隊從受閱艦艇編隊上方飛過,它們可遂行反潛巡邏作戰、預警指揮、遠海作戰、對海突擊、遠距支援掩護、制空作戰等多種任務。遼寧艦上,一架架殲-15艦載戰斗機滑躍起飛,加入空中梯隊。水下藍鯨潛行,天上雄鷹翱翔,匯成一部雄渾的海天交響曲,展現出新時代海軍在立體作戰體系中的強大作戰能力。
完善支援和保障體系建設
自1980年重建以來,海軍陸戰隊已發展成為由兩棲偵察兵、陸戰步兵、裝甲兵、炮兵、導彈兵、空降兵、防化兵、通信兵、工程兵等多兵種合成的快速反應兩棲作戰力量。
4月12日南海閱兵中,國產大型船塢登陸艦首次亮相,搭載著海軍陸戰隊員和大型艦載直升機接受檢閱,該艦使傳統泛水搶灘登陸作戰向立體登陸、聯合作戰方式發展。
近年來,海軍在加強主戰裝備建設的同時,重視電子偵察、維修保障、生命支持、衛勤服務等支援保障艦艇和裝備建設。在南海閱兵式上,現代化支援保障艦艇組成的綜合保障作戰群首次正式亮相,令人印象深刻。如新型電子偵察艦、遠洋補給艦、潛艇救援艦、水聲測量艦、掃/獵雷艦……人民海軍裝備譜系越來越完整,支援保障能力也將越來越強。(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