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國漢堡5月17日電 通訊|在德國博物館看世界海圖上的中國航海文明
新華社記者褚怡 黃燕
從挺立在展館一層“甲板”的鄭和塑像,到龐大的中遠海運巨輪模型,再到泛黃的定遠艦圖紙……在德國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瀏覽觀賞,仿佛經歷一場時空穿梭:穿過波瀾壯闊的三千年航海史,看世界海圖上的中國航海文明。
這座由舊港口倉庫改建而成的10層博物館,有9層稱為“甲板”的展區,展覽面積1.2萬多平方米,展品主要來自已故漢堡航海歷史學家彼得·塔姆的個人收藏。
在這座私人博物館的敘事里,世界航海史開篇于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派出的徐福船隊。展品包括中國船舶模型、清朝水兵制服、象牙船雕、海事文書、瓷器等。在這里,中國并非以“他者”的身份出現在歐洲海圖上,而是以開篇者、參與者乃至塑造者的身份,嵌入全球海事文明的敘事。
“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不只是關于技術和船的展覽,它講的是人的故事。曾經駕駛這些船的人,他們有名字、有感情、有命運,也有說不完的故事。”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館長、歷史學者格里特·門策爾告訴新華社記者。
在博物館一層“甲板”,鄭和塑像昂首挺立,他與哥倫布、麥哲倫等一起被稱作世界航海史“七大人物”,這就是門策爾堅持要講述的故事。
“歐洲人常說是他們發現了世界,但其實早在他們之前約100年,中國航海家鄭和就已經開始了同樣的探索。”門策爾站在鄭和寶船模型前說。2008年博物館開館后不久,這艘由福建省贈送的鄭和寶船模型便正式落戶于此。
“鄭和是全球航海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最讓我著迷的是鄭和船隊的先進程度。”門策爾說。
在展館第九層“甲板”,一艘長約2米的藍色巨輪模型格外引人注目,與周圍5萬余艘手指長度的微型輪船模型形成鮮明對比。這是中遠海運年初捐贈給博物館的“金牛座”號貨輪微縮模型,以1:200的比例再現了目前全球最大集裝箱船之一的雄姿。
“它太大了!”門策爾說,這不只是船模,它代表著現代中國的全球航運能力,也象征著漢堡與中國的連接。
歷史資料顯示,早在1731年,第一艘中國商船便已駛入漢堡港。1986年,漢堡與上海締結為友好城市,延續著兩個航海大國跨越世紀的對話。根據漢堡港營銷協會今年年初發布的數據,中國已連續多年穩居該港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2024年漢堡港對華集裝箱吞吐量達220萬標準箱,占港口總吞吐量近三成。
“中國在漢堡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門策爾說,“我認為這種關系不僅會持續,還將進一步深化。”
在漢堡國際海事博物館深處塵封的定遠艦資料,則揭示了19世紀中德之間另一段“與海洋有關”的交集。
在博物館的館藏資料中有兩張泛黃卷邊的舊圖紙,圖紙正上方用德文花體字寫著“中國裝甲巡洋艦定遠”,右上方寫著“海軍樞密顧問報告附件,迪特里希15/6 83”。定遠艦是清政府在1881年委托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制造的一等鐵甲艦。德國漢學家、歷史學家培高德辨認,展品圖紙是定遠艦建造完工后,當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樞密顧問阿爾弗雷德·迪特里希得到的兩張復制圖紙。
“定遠艦是中德交往的早期見證。”漢堡工業大學船舶結構設計與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宋實對記者說,定遠艦的訂購、建造、交付與使用全過程,增進了中德雙方對彼此的認知。
“我們是一座博物館,我們面向公眾,也服務于科學研究。”門策爾說,博物館與多家中國機構和收藏者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與交流。“老塔姆先生常說:‘海洋從未將人類分隔,相反,它把我們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