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5月21日電 通訊|中國茶室“圈粉”巴黎
新華社記者王松宇
在一面擺放著各類茶葉罐的櫥架前,茶藝師張樂身著白衣,在古琴韻律和焚香裊裊中向記者講述她在法國推廣中國茶的故事。她說,中國茶是眾多茶飲中“不可繞過的寶藏”,讓許多法國人一試便愛上。
5月21日,茶藝師張樂在法國巴黎的茶室演示茶藝。新華社記者 王松宇 攝
張樂出生于重慶,因喜愛傳統文化,工作之余常常學習古琴和茶藝。2008年,她赴法國求學,常煮茶招待法國朋友。她發現,當時中國茶在法國的知名度遠不及預期。身邊人大多只聽說過日本茶,鮮有人知道中國豐富悠久的茶文化。
“國內茶產業早已蓬勃發展,但在海外推廣仍顯不足。中國茶需要被更多人看見。”張樂說。于是,她開始進修茶產業知識,并把在當地推廣中國茶當作事業逐步發展起來。
最初,張樂屢屢碰壁,即便舉辦免費講座也鮮有人問津。近年來,隨著國潮文化走紅全球,越來越多同行投身中國茶海外推廣,加之聯合國大會宣布將每年5月21日設立為“國際茶日”,中國茶逐漸進入法國公眾視野,張樂的堅持也迎來了轉機。
“我真切感受到這幾年發生的巨大變化。”如今,張樂在巴黎市區開設了一間名為“一樂也”的茶室,取名源自她孩子的名字,寓意茶室是她的另一個孩子,也象征品茶是一件自在、簡單、純粹的事。茶室實行預約制,每周都有法國茶友前來,其中不乏對中國茶頗有研究的行家。
除了運營茶室,張樂從2019年起在巴黎高校開設茶藝課,向各國茶飲愛好者授課。她的學生中,既有咖啡、紅酒、巧克力和奶酪等行業的餐飲專家,也有“忠誠度”極高的法國本地茶友。
張樂介紹,許多法國客人最初對中國茶了解甚少,但一旦真正走進茶的世界,便會發現中國茶是一座“不可繞過的寶藏”,很快便被“圈粉”。張樂的學生中有一名法國退休女教師,在張樂的茶室接觸中國茶后,一口氣上了一年茶藝課,甚至專程赴云南考察茶產業,回國后又在家布置了茶藝角,一家人不時聚在一起品鑒中國茶。
在張樂看來,中國茶的魅力在于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法國市面上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南非和尼泊爾等其他國家的茶飲,多以單一茶類為主,而中國茶則擁有六大茶類、上千個品種。對于一個擁有紅酒品鑒文化的國家來說,中國茶是一座“味覺的富礦”。有法國客人喝到巖茶、普洱茶時,會用紅酒品鑒中的前調、中調、后調、尾韻來形容中國茶的香氣層次,也會從年份中尋找茶葉的風味密碼。
對專業茶商而言,中國原葉茶的高品質是另一大賣點。張樂的茶室有一類特殊客人——當地茶葉店店主。法國人接觸原葉茶較少,當地茶商又鮮有機會前往中國產區調研,張樂的茶室便成了他們拜師學藝的“近水樓臺”。張樂每年從國內帶回的樣品、樣土和非遺傳承人推薦的稀缺茶類,常常成為法國茶商眼中的“珍寶”。
向法國茶友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后,張樂開始與法國企業合作,嘗試將中國茶融入法餐創意,如茶味雞尾酒、茶味冰淇淋。
“了解中國茶的法國人能從中找到與法餐呼應的元素,例如普洱的菌香、木質香、老白茶的可可香。國內有米其林西餐廳用中國茶取代酒水來佐餐,巴黎也開始出現為不飲酒的客人提供中國茶的法餐廳,我很喜歡這種中法融合的創意。”張樂說。
5月21日,茶藝師張樂在法國巴黎的茶室演示茶藝。新華社記者 王松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