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羅畢5月25日電 題:一顆咖啡豆的前世今生
新華社記者林晶 劉方強 聶祖國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卡倫區一間咖啡館內,棕栗色的肯尼亞AA級咖啡豆在咖啡師的專注目光中被研磨、萃取、沖調,苦味世界隨即發生奇妙變化,綻放出獨特的明亮酸調,宛如飽滿多汁的熱帶水果,頓時香溢滿室,沁人心脾。
肯尼亞所在的非洲東部地區與咖啡有著不解之緣。位于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被譽為咖啡“故鄉”。以肯尼亞AA和埃塞耶加雪菲為代表的精品咖啡豆深受各國咖啡愛好者喜愛,是世界咖啡市場上的熱門商品。
咖啡種植業是一些非洲國家的支柱產業,同時也是非洲所遭遇的歷史與現實不公的一個縮影?!耙还飪炠|咖啡豆的價格可能是2.5美元,但同等重量、經過烘焙、研磨和包裝的咖啡價格可能是40美元。全球南方國家的資金大量流失到北方國家。損失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就業機會。非洲損失巨大?!睘醺蛇_總統穆塞韋尼2023年在第二屆G25非洲咖啡峰會期間說。他把西方國家利用非洲咖啡原料賺取巨額利潤的做法稱為“現代奴隸制”,希望進一步喚起非洲咖啡生產國自主發展本國產業、加強南方國家合作的意識。
小小的咖啡豆,從“源起非洲”到“走出非洲”,并向著“造福非洲”的方向邁進,其背后深藏著這片土地被殖民和剝削的血淚記憶,也見證著潮起南方的新航程。
來自非洲的驚喜
咖啡被視為來自非洲的驚喜。
相傳公元800年左右,在埃塞南部咖法地區,有一天,牧羊人卡爾迪放牧時忽然看到羊群變得格外興奮、活蹦亂跳。仔細觀察后,他發現這原來是因為羊群誤食了山上一種不知名植物的紅色漿果。出于好奇,卡爾迪也摘下漿果品嘗,結果一整天都興奮不已。
就這樣,咖法人開始飲用這種神奇紅果制作的飲品。這種飲品也因咖法而得名咖啡,并通過貿易往來從埃塞傳向世界,成為全球三大飲品之一。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難以考證,但世人普遍認為埃塞俄比亞是咖啡的發源地,“咖啡”一詞是由“咖法”這一地名轉化而來。如今,埃塞當地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咖啡就是我們的面包。”
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是世界最主要的兩大咖啡豆品種,相傳都源自非洲。東非高原氣候適宜,為阿拉比卡咖啡豆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中部、西部非洲以及部分東非低海拔地區,成為羅布斯塔咖啡豆的適宜產地。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較低,口感更柔和,帶有花果香和鮮明的酸度。羅布斯塔咖啡豆通常含有較多咖啡因,呈現出濃烈鮮明的苦調,又包含堅果、泥土和香料等多層風味,是油脂豐富的意式濃縮咖啡的“中流砥柱”,也多被用于制作速溶咖啡。
東非國家烏干達是羅布斯塔咖啡樹能夠自然生長的少數國家之一。據烏干達咖啡加工企業星咖啡公司總經理阿格雷·圖穆海伊魯韋介紹,羅布斯塔咖啡樹通常生長在海拔200米至1500米之間的地區。烏干達特別是維多利亞湖周邊地區由于地勢適宜,加上當地的熱帶氣候,就成了羅布斯塔咖啡的“家”。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烏干達的野生森林里都生長著羅布斯塔咖啡樹,當地布干達人在歐洲殖民者還未到來前就開始種植咖啡。如今,在烏干達埃爾貢山和魯文佐里山脈附近等傳統咖啡種植區,仍生長著一些年代久遠的咖啡樹。
果實與鞭子
“我曾經有一個農場,就在非洲恩貢山腳下。往北不到一百英里,赤道橫穿高原。”丹麥作家凱倫·布里克森在1937年發表的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中這樣開篇。小說描繪了1914年至1931年,布里克森在非洲經營咖啡農場的故事,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
19世紀末,西方殖民者在東非地區強占當地部族的土地,用于種植咖啡等經濟作物,并將這些農產品運往歐洲加工銷售。這段時期給當地人民留下了滿是血淚的痛苦記憶。
肯尼亞中部高原地區的紅土下,就掩埋著一部浸透鮮血的悲壯歷史。1893年,法國傳教士首次把咖啡帶入肯尼亞。兩年后,英國政府宣布肯尼亞為英國的“東非保護地”。
為攫取利潤,英國殖民當局決定在肯尼亞種植經濟作物。他們發現肯尼亞中部的火山土十分肥沃,再加上1500米至2100米的高海拔和當地溫潤的氣候,是阿拉比卡咖啡理想的生長環境。于是,殖民者迅速開啟肯尼亞咖啡種植的商業化進程。
土地成為他們掠奪的首要目標之一。在肯尼亞國家檔案館里,躺著當年泛黃的地契與褪色的遷移令——殖民官員用鋼筆劃定的所謂“無主之地”,實際上很多都是肯尼亞當地部族賴以生存的土地。
1902年,英國政府頒布《皇家土地法令》,規定所有“東非保護地”為皇家土地并受國王管理,1000英畝以下的土地可交給部分官員出售或出租,租期為99年。該法令將最豐饒的土地劃為“白人高地”,世代在此耕作的基庫尤人和卡倫津人被驅趕至北方貧瘠的保留地。在殖民當局的嚴酷政策和繁重稅負下,許多當地部族民眾不僅被奪走了土地,還被迫淪為白人農場的廉價勞動力。
肯尼亞恩齊博物館主管麥納·齊拉里介紹說,1903年,納紐基、尼亞胡魯魯、外恩佐亞等“白人高地”地區僅有約100名白人定居者;而到了1950年,白人定居者已超過8萬人。統計顯示,1960年,在肯尼亞擁有超過2000英畝土地的大農場主約有2000人,他們都是歐洲人。
布里克森在《走出非洲》中也寫到當地佃農被農場主剝削的情況。她的6000英畝土地中約有1000英畝由佃農耕種。這些佃農的父輩就生在農場,他們也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卻沒有土地所有權。“佃農都是當地土著,拖家帶口地在白人農場里耕種幾畝薄田,作為回報,每年還得為白人干一段時間的活兒?!?/p>
設在肯尼亞的非洲精品咖啡協會副主席卡魯加·馬查里亞告訴新華社記者,歐洲殖民者禁止當地人自己種植咖啡,并把他們從肥沃的土地上趕走。當地人只能在白人咖啡種植園里充當廉價甚至免費的勞工。殖民時期建立的咖啡產業體系以向歐洲出口咖啡生豆為主,后續產品的加工和銷售均在非洲以外完成。這意味著,咖啡雖然種植在非洲土地上,當地民眾卻收益甚微。
非洲公平貿易組織項目總監克里斯·奧盧奧奇指出,在肯尼亞被殖民統治的時代,咖啡產業的幾乎所有價值都被歐洲和美國占有,“非洲大陸卻一無所有”。即便是現在,肯尼亞本地大量咖啡豆交易仍不得不通過歐美跨國企業進行。
肯尼亞鄰國烏干達在19世紀末被英國殖民者以“保護國”名義據為己有。英國殖民者大力推廣茶葉,讓當地人把茶作為主要飲品,而把烏干達出產的咖啡幾乎全部用于出口。
如今,人們在烏干達仍能找到英國殖民者為咖啡商業化生產殘酷壓榨當地民眾的印記。這里有一種叫“Kiboko”的咖啡,這個詞在當地斯瓦希里語中意為“河馬尾巴”,引申為各種材料做的鞭子。當年,英國殖民者在咖啡園內來回巡視,用河馬皮制成的鞭子抽打當地農民,強迫他們賣力勞作。因此,在烏干達人眼中,咖啡這種飲品和西方殖民者的鞭子緊緊聯系在一起。
殖民歷史還給烏干達人造成一種觀念——咖啡是“白人飲品”。當地人種植咖啡是為了換取微薄的收入,他們自己很少消費咖啡。據統計,2023年烏干達國內咖啡消費量只有全國總產量的3%到5%。來自烏干達中部的奧利維婭·穆索凱說,自己當了40多年咖啡農,只嘗過一把咖啡豆。首都坎帕拉以外的一些地方,有的酒店服務人員甚至不知道如何用磨好的咖啡粉做一杯香濃咖啡。
獨立與掙扎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1963年12月12日,肯尼亞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殖民者雖已離去,但其留下的經濟枷鎖依然禁錮著這片土地。
咖啡成為肯尼亞獨立后經濟發展的雙刃劍:它帶來了外匯收入,也埋下了糧食危機、農民貧困和在產業鏈中處于不平等地位的苦果。
獨立后初期,肯尼亞政府延續了殖民時期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大量土地用于種植咖啡和茶葉等經濟作物。咖啡帶來了外匯收入,糧食生產卻被擠壓到邊緣;商人賺取了利潤,農民卻陷入了貧困。在肯尼亞農村地區,因咖啡收購價過低而引發的抗議活動時有發生。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執行主任丹尼斯·穆內內回憶說,自己的爺爺曾種植咖啡。當年因咖啡價格持續走低,入不敷出的爺爺不得不砍掉栽培多年的咖啡樹,還有一些農戶燒掉成袋的咖啡果以示抗議。
在咖啡交易環節,昔日殖民者的桎梏也長期緊鎖著非洲國家的脖頸。
在內羅畢市中心,一棟白綠相間的高層建筑靜靜矗立。這里是成立于1935年的內羅畢咖啡拍賣所。作為從殖民時期延續至今的咖啡交易平臺,它繼續主導著肯尼亞的咖啡出口貿易。
穆內內說:“肯尼亞在獨立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延續著殖民時期以出口生豆為主的模式,這是導致肯尼亞咖啡產業發展困境的原因之一?!苯裉?,肯尼亞的咖啡豆仍大多以半加工形式,通過殖民者當年建立的內羅畢咖啡拍賣所流向歐洲市場?!拔覀儙缀鯖]有產業鏈的控制權和話語權。”拍賣所交易的定價權掌握在少數國際買家和本地中間商手中,本地咖啡農只能被動接受價格。
從全球范圍來看,咖啡產業“種子”與“杯子”分離情況嚴重,咖啡原產地多分布于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但大宗咖啡的標準化生產和消費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據一家行業網絡媒體統計,目前全球咖啡業年收入最高的幾家大公司基本都來自歐美,這些西方大型跨國企業在行業中擁有強大的控制力。
澳大利亞“對話”網站刊文指出,全球咖啡業的商業模式建立在新殖民主義的基礎上,全球南方國家的貧窮農民生產咖啡,供發達國家的富裕人群消費。全球80%的咖啡由2500萬經營小型咖啡園的農民生產,他們中許多人難以過上體面的生活。一批跨國咖啡公司在全球咖啡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獲利頗豐。
有統計顯示,歐洲精品咖啡館里一杯咖啡的價格通常是4美元左右,而肯尼亞咖農一天的收入最多只有2.3美元。
肯尼亞的困境并非孤例。埃塞俄比亞咖啡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零售價非常高。但據統計,零售價中只有5%到10%真正回到了埃塞人手中,大部分利潤由分銷商和中間商賺得。埃塞咖農勞累一年的收入僅為500美元左右。
烏干達“鼓舞非洲”咖啡產業園董事長納爾遜·圖古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非洲咖啡生產國遭遇的不公極大打擊當地咖農積極性,也阻礙非洲咖啡產業可持續發展。全球咖啡貿易帶來巨額財富,非洲咖農理應得到“更公平合理的分配”。
公平與合作
“非洲不應只是全球咖啡產業鏈中的原料倉!”——這種呼聲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和烏干達等非洲咖啡生產國越來越強烈。如何提升非洲在世界咖啡供應鏈中的地位,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體系,使非洲咖農獲得合理報酬,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肯尼亞的應對策略之一是組建小農戶咖啡合作社。非洲精品咖啡協會副主席馬查里亞介紹說,目前,肯尼亞的咖農有兩個主要群體——大型咖啡種植園和小農戶。后者通常由合作社和行業協會組織起來,從而發揮集體力量。如今,肯尼亞約有500家咖啡合作社,覆蓋80萬個小農戶。
馬查里亞說,由于適宜種植咖啡的地區有限,肯尼亞咖啡業正采取提升單位產量的策略,以“增產不增地”的方式提高整體產量。
在肯尼亞中部基里尼亞加郡,當地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孕育出獨具一格的咖啡,熱銷國際市場。這里的穆蒂拉咖農合作社由8000個小農戶組成。
這家合作社的農業專家維克多·穆內內說,合作社以賒銷方式向農民提供化肥和農藥,農民可以在交付咖啡果后償還貸款,確保他們即使在缺少流動資金的情況下也能按時用上化肥和農藥,從而提高咖啡豆的產量和品質。此外,合作社還為農民提供線上線下培訓和電話咨詢服務,定期聘請專業人員為農民提供土壤采樣分析,精準測定種植所需的營養元素。
穆蒂拉咖農合作社農民丹尼爾·瓦奇拉年逾古稀。他繼承了一塊僅半英畝(約合0.2公頃)的土地,從事咖啡和奶?;旌戏N養殖。瓦奇拉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驕傲地說,他靠著這塊土地不僅養活了一家五口,還讓三個子女都接受了教育。
前兩年,瓦奇拉蓋起一間像樣的小磚房。眼下,他正請幫手搭建機器棚子,為增產做好準備?!澳壳?,我的一個女兒在幫我一起打理這塊田地。如果她愿意,我希望她能繼續種植咖啡,用咖啡收成給她和她今后的家庭帶來幸福果實。”瓦奇拉滿懷期待地說。
近年來,肯尼亞政府不斷升級扶持咖啡產業的措施,比如設立“咖啡櫻桃預付款循環基金”,為小農戶提供無抵押貸款。肯尼亞政府還通過“直接結算系統”基礎平臺建立“3天支付保障機制”,農戶們在交貨后72小時內就可收到貨款,審批流程從原來的5到14天大幅縮短。今年年初,肯尼亞政府多部門出臺政策,計劃進一步改進咖啡種植技術,擴大非傳統產區種植,并提升拍賣系統透明度。
肯尼亞國家統計局披露,2024年該國咖啡出口量較前一年增加12%至53519噸,出口收入也從2023年的2.51億美元升至2.96億美元。
市場與機遇
除了將小農戶團結起來發揮集體力量,一些非洲國家還通過創建本土咖啡品牌等方法提高咖啡產業附加值,努力抓住全球南方國家的市場機遇,提升非洲國家在世界咖啡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推動建立公平公正的國際咖啡貿易規則。
埃塞目前是非洲最大、世界第五大咖啡生產國,每年產量約60萬噸。從出口生豆到定制化生產成品,該國近年來不斷優化咖啡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攀登。埃塞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在主要國際市場注冊商標、向全球推廣本國咖啡品牌等,努力在不斷擴大的特色咖啡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針對本國咖啡生產商多為分散小農戶的情況,埃塞政府2004年打響埃塞咖啡品牌化“第一槍”,為三個咖啡產區名稱注冊了商標,分別為耶加雪菲、西達摩和哈拉爾。此舉旨在更有效控制埃塞特色咖啡產品的分銷,通過提高價格和銷量來增加利潤。
埃塞俄比亞知識產權局前局長格塔丘·門吉斯蒂·阿萊穆表示,注冊商標是為了在國際市場建立埃塞品牌的知名度,從而激發咖啡消費者的長期需求。
與此同時,埃塞咖啡企業也在奮力進軍產業鏈下游的咖啡深加工領域。哈德羅咖啡公司便是其中的領軍者之一。這家公司以其所處的埃塞南部咖啡種植小鎮命名品牌,產品包括不同烘焙程度的咖啡豆和不同研磨程度的咖啡粉。
在哈德羅公司的加工廠,記者看到員工們認真挑揀出有缺陷的咖啡生豆。經過挑揀的咖啡生豆在烘焙機里不停翻滾,顏色逐漸變暗,濃濃的咖啡香氣充盈著整個車間。一旁的咖啡研磨機也在飛速轉動,褐色的咖啡粉末不斷涌出。
“以往埃塞主要出口咖啡生豆,我們現在則專注生產咖啡成品。我們希望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和恰當的營銷,增加埃塞俄比亞咖啡出口效益,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咖啡從業者收入?!惫铝_咖啡公司市場開發部主任穆巴拉克·艾哈邁德說。
烏干達也在咖啡產品增值方面不懈努力。烏總統穆塞韋尼強調,增加附加值是烏干達咖啡產業發展的核心所在。烏干達近期修訂了《咖啡法案》,鼓勵建立透明的咖啡拍賣機制,避免農民受中間商剝削,同時鼓勵本地加工企業發展深加工產品。
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網站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咖啡生產環節的收益通常不到整個產業鏈總收益的10% ,小農戶難以獲得參與全球咖啡市場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這造成了產業鏈中的不平等。
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執行主任穆內內說,目前全球咖啡產業鏈中仍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的權力格局——全球南方國家的咖農在生產環節付出巨大努力,但發達國家的經銷商卻在最終收益分配中占據主導地位。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減少咖啡產業鏈的中間環節。
非洲精品咖啡協會副主席馬查里亞認為,肯尼亞需要加快市場多元化步伐,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提升產業鏈附加值,確保農民能夠獲得更公平的收益,同時保持肯尼亞咖啡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烏干達咖啡業界人士圖古梅說:“全球咖啡貿易中的大部分利潤都流向了歐美國家,非洲生產者卻陷于貧困。我們必須推動全球南方國家間的聯合與合作,爭取更公平的利益分配?!?/p>
“在短短5分鐘之內,我們的2000包咖啡就全賣光了,這讓我太吃驚了!”盧旺達駐華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奧2020年在中國參加了一場網絡助農活動,為盧旺達品牌“大猩猩”咖啡帶貨直播。幾分鐘銷售一空的業績,讓他真切感受到先進電子商務的巨大魅力,也感受到南南合作的巨大潛力。
如今,肯尼亞、埃塞等非洲咖啡生產國正著力加強南方國家之間的合作:通過各類展會、電商平臺等不斷擴大銷售網絡,把目光投向埃及、尼日利亞、中國等南方國家市場;與中國等南方國家開展種植技術合作,選育更優良咖啡品種……2024年2月,第一屆非洲咖啡周活動在埃塞舉辦,吸引800多名非洲和國際咖啡生產商、加工商、銷售商代表參與,助力提升非洲咖啡出口附加值。
從“一粒種子”到“一杯咖啡”,烏干達政府部門和私營企業正在積極嘗試通過推動產品多樣化等措施,拓寬本國咖啡產業市場。烏干達咖啡發展局培訓咖啡師制作和提供優質咖啡,鼓勵他們參加烏干達全國咖啡師錦標賽。烏干達年輕一代開始在本國開設咖啡館,推動國內咖啡消費增長。烏干達人還將咖啡制作成磨砂膏、潤膚露甚至香氛瓶,給咖啡愛好者帶來更多選擇。
“如果我會唱非洲的歌,我想歌唱那長頸鹿,以及灑在它背上的新月;歌唱那田中犁鏵,以及咖啡農淌汗的臉龐……”《走出非洲》作者布里克森曾這樣回憶道。
如果小小咖啡豆也會唱一首非洲之歌,那么悠揚旋律中一定融匯著昔日被西方列強掠奪壓迫的苦澀記憶、獨立后被殖民遺禍低端鎖定的酸楚掙扎,以及踏著全球南方覺醒浪潮走上團結自強、發展繁榮之路的百折不撓。
【專訪】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執行主任丹尼斯·穆內內:
今天,我們在肯尼亞聊咖啡、聊歷史,于我而言是非常新穎的角度,讓我重新思考咖啡對于非洲這片土地及其人民的意義。
咖啡不僅僅是一種作物,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它是非洲不少國家的經濟支柱,承載著人民的汗水與期望??Х鹊姆N植史也是這片土地和人民從被剝削到覺醒、不懈追求自立自強的歷程。
西方殖民者利用肯尼亞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土壤,把利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夏醽喛мr在咖啡園里日復一日地辛苦勞作,卻只能得到微薄收入,眼睜睜地看著半加工的咖啡豆被運往歐洲。殖民者的剝削讓肯尼亞淪為原材料供應國,國家的經濟命脈被他人掌控。
肯尼亞1963年獨立后,咖啡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政府鼓勵農民種植咖啡??Х炔粌H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還為肯尼亞帶來外匯收入。可是,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經濟模式依然束縛著我們的發展。我們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依然以半加工產品的形式出口咖啡豆,絕大部分利潤被中間商和發達國家攫取。
如今,肯尼亞開始反思和行動。政府推動本土咖啡加工業發展,鼓勵農民和企業家創立自己的品牌。越來越多肯尼亞人投身咖啡產業,從種植到加工,從烘焙到銷售,我們正努力打造一條完整產業鏈??Х炔辉僦皇浅隹诘纳唐?,它將真正成為肯尼亞人的驕傲。
我不禁想起2024年在北京參加一次會議時的情景。中國朋友請我在一家咖啡館品嘗了一杯標為肯尼亞AA級單品咖啡豆的精品咖啡。那一刻,我既驚訝又自豪。驚訝的是,我們的咖啡已經以如此高品質形式出現在遙遠的中國市場;自豪的是,肯尼亞咖啡的獨特風味得到世界認可。這讓我更加堅信,我們完全有能力在全球咖啡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未來,我們要減少對原材料出口模式的依賴,推動產業升級。這不僅是為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更是為了打破不公平的全球供應鏈,讓我們的農民從辛勤勞動中獲得應有的回報。我們要讓咖啡的價值真正造福肯尼亞人民,抓住全球南方市場的機遇,讓非洲的咖啡品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