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往直前,死在陛下御前,這是你唯一的路!”這句話,你可能以為是負隅頑抗的日軍士兵垂死掙扎之際給自己打的雞血,其實是一個日本老師對中學生作文的批語。
中學生名叫沖松信夫,后來成為“日中友好8·15之會”的代表干事,他已在2022年春天去世了,時年97歲。他的學生告訴我們,沖松信夫是在位于東京附近熊谷市獨居的房子里悄然離世的。聽到這個消息,我們非常驚訝,因為此前兩個月,他還一個人爬上距東京不遠的熊谷圖書館的二樓,和我們聊了兩個多小時。
沖松信夫正在接受我們采訪。
就在那次采訪中,他給我們展示了這篇作文和老師“瘋狂的”批語,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整個日本陷入戰爭癲瘋的狀態。
作文寫于1940年,當時沖松信夫15歲,在老家廣島上中學。作文用鉛筆書寫,紙張已經發黃發黑,題目是《我的志向》,總共300多字。他在文中稱自己曾夢想從事醫生、外交官、陸軍大將等很多職業,因為這些夢想非常難以實現,他最后寫道:“每天腳踏實地做好小事,積跬步也很重要。我現在還沒確定具體的志向,我的志向就是——為了世界,為了日本,盡我所能。”老師給這篇作文打了“優”,但同時對文中透露出的不堅定非常不滿,于是繼續用紅筆寫下那句令人觸目驚心的批語。
幾年后,沖松信夫被選進神風特攻隊,本來計劃要在1945年8月15日那天駕駛轟炸機對美軍發動自殺式襲擊,結果沒等出發,日本就投降了。
沖松信夫戰后考入東京大學法律系。通過學習,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夠理性反思那場戰爭,意識到從小受到的教育中,充滿了有關中國的謊言。后來他到熊谷成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并參與建立“日中友好8·15之會”,在各種場合向學生和民眾講述戰爭歷史和體驗,希望日本世世代代反省戰爭,保護和平憲法,與日本曾經侵略過的亞洲各近鄰國家,尤其是對造成巨大傷害的中國友好相處。
沖松信夫在當老師時,一直教育學生們要反思歷史。但他也清醒地認識到,日本的教科書里,并沒有告訴學生們戰爭為什么發生,沒有說明日本為什么戰敗,更多是以一種“受害者心態”來講述歷史。他告訴我們,這種畸形的歷史教育,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反思戰爭的人是少數,大部分日本人只是接受了戰敗這一事實,大聲承認日本錯了并提倡中日友好的人就更少了。年輕人都不知道當年日本對中國做過什么,這段歷史應該普及。”
自1976年開始,沖松信夫訪華近20次。他說自己是帶著負罪感踏上中國土地的,但越是走遍中國大江南北,越是對日本當年發動戰爭的愚蠢感到不可理解。“中國那么遼闊,你是不可能占領中國的。明治維新以來,按說軍隊里都是非常聰明的人,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錯誤判斷?”不過,他同時也說,那是一個“以天皇為中心、以權力為中心”的時代,那是日本的“傳統思維”,“人們對一個國家為何存在的理解都是錯的”。
我們受邀參加了“日中友好8·15之會”為他舉辦的追思會。很多人上臺追憶了他的一些生前往事,同時表達了要求日本政府進一步反思戰爭、促進中日友好的決心,還有人帶來了日本被篡改的歷史教科書。但坐在最后一排的我們也遺憾地看到,參會的幾十人中,幾乎全是白發蒼蒼的老者。
沖松信夫沒有子女,他的學生和“日中友好8·15之會”替他料理了后事。老家的親戚將骨灰帶回廣島安葬,那篇作文卻不知去向了。(王子江 楊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