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9月10日電(記者 林卓瑋 鞏微微)“綠色工業化不再是未來的選項,而是必要的前進方向。”9日晚,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酒店舉行的“綠色經濟及工業化:破技術壁壘·鏈循環未來”對話會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和機構伙伴關系司司長舒駱玫發出呼吁。
2025年9月9日晚,“綠色經濟及工業化:破技術壁壘·鏈循環未來”對話會在廈門舉行,圖為與會嘉賓合影留念。(主辦方供圖)本次對話會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和機構伙伴關系司主辦,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北京)承辦,吸引了來自聯合國系統、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學術界及企業界的百余位代表,共同探討綠色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建設與可持續產業發展路徑。
在開幕致辭中,舒駱玫表示,工發組織將持續鼓勵專業知識與創新,通過推動綠色技術共享、便利綠色投資和遵守國際標準,助力全球綠色工業化轉型。
她特別提到,工發組織與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轉移和應用方面合作成效顯著,未來有望進一步深化。
廈門市政協副主席黃世忠則呼吁企業以社會與環境價值為優先,踐行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來自地方政府、國際組織和企業的代表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實踐與思考。廈門市商務局副局長王培城介紹,廈門已將綠色低碳作為核心發展戰略,并發布全國第四個城市級《ESG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推動產業綠色升級。
2025年9月9日,聯合國駐華協調員辦公室高級經濟學家白兼明在廈門舉行的“綠色經濟及工業化:破技術壁壘·鏈循環未來”對話會上發表主旨演講。記者 林卓瑋 攝聯合國駐華協調員辦公室高級經濟學家白兼明指出,綠色經濟是創造就業、提升生活質量和提高資源效率的關鍵途徑,但發展中國家仍面臨融資和技術壁壘,他呼吁全球攜手改革和創新。
圓桌對話環節圍繞綠色產業轉型和循環經濟展開。與會專家和企業代表探討了ESG體系建設、綠色金融創新、新能源與儲能技術應用,以及光伏產業“由中國走向全球”的轉型路徑。來自亞洲開發銀行、道達爾能源、新開發銀行、寧德時代等機構的發言人分享了實務經驗,提出以技術創新、跨國合作和政策引導破解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挑戰。
在閉幕總結中,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元豐指出,中國在碳雙控、ESG治理和“新三樣”產業鏈發展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果,并逐漸成為全球綠色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他強調,中國經驗不僅服務于本國發展,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此次對話會通過多元交流和經驗分享,凝聚了綠色工業化的廣泛共識。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國際社會、政府、企業和公眾攜手努力,共同推動綠色經濟的規模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