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西昌12月2日電(記者 宋宇晟)四川大涼山曾被視為“中國最貧困角落”之一。就在半個月前,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彝族自治州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12月1日,記者走進了剛剛摘帽的涼山州昭覺縣,在解放鄉火普村,見到了今年5月剛剛卸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馬天。

馬天是2015年被派到火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
5年前的火普村是什么樣?
“住的是搖搖欲墜的土坯房,一日三餐都吃馬鈴薯,村民家里都是黑黢黢的一片,有的甚至連像樣的家具都沒有。”
“當時到村子里就覺得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家里的情況,感覺束手無策。”回憶起第一次到這個海拔2700米以上的彝族山村時的情景,同是彝族的馬天這樣說到。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他的任務就是帶領這里的百姓脫貧,但情況似乎遠比他此前想象的要差。
當地干部告訴記者,過去,火普村的村民幾乎就是靠著種馬鈴薯維持生計,“每家也會養上不多的幾頭牛,因此一年到頭也沒什么收入,吃飯也就只有馬鈴薯了”。
這樣的情況并非沒有原因。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同時也是中國最后消除奴隸制的地區之一。
對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才完成“一步跨千年”的人們來說,不論從思想意識還是風俗習慣上,都和東部省份的人們有著很多不同。
也正因此,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涼山州17個縣市中一度有11個縣為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達97萬人。
此前報道顯示,2015年火普村共有百余戶人家,約一半屬于年均收入少于3100元的貧困家庭。

如今接替馬天任火普村駐村第一書記的曾遠旭說,在2016年易地搬遷之前,村子里“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
同時,當地彝族群眾還固守著傳統生活習慣。“當地有句話叫‘生在火堆邊,死在火堆上’。家家戶戶的房子里都有個煙熏火燎的火塘。而且不乏人畜混居的情況,有時候到老鄉家里去,地上都是牛糞,根本沒法下腳。”曾遠旭說。
而在5年前,馬天接下的任務就是讓這樣一個村子脫貧。
火普村村民居住點分散,為了解村民情況,馬天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走完了全村百余戶人家。
正是在這樣的走訪中,之前對當地脫貧束手無策的馬天發現,村子里有野生的菌類、草莓、中草藥。“如果只靠當地原有的馬鈴薯來脫貧,那返貧的幾率就太大了。”而走訪過程中發現的野生菌類、草莓、中草藥,讓他覺得村民脫貧有了希望。
今次,當記者來到火普村的時候,高山羊肚菌、藍莓、金銀花、西門塔爾牛等已經成為村子的特色產業,帶動村民脫貧。2020年,火普村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13288.54元,較2019年的8500元,增長56.3%。村民的居住環境也大為改觀:搬遷到了寬敞明亮的新家,用上了節能灶,煙熏火燎的火塘漸漸淡出了人們視野。
但只是收入上的增加還不夠,改變當地人的固有思想更重要,當然也更難。
馬天說,他走訪過程中了解到,當地有大辦喪事、喜事的風俗。“常常是為一個人辦喪事就要殺二三十頭牛。當地村民自家養的牛都不多,經常是借其他家的牛來殺。最后的結果就是一夜返貧,甚至子子孫孫都在還債。”
為逐步破除農村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陳規陋習,火普村成立了火普村紅白理事會,通過修訂村規民約等形式,黨員干部主動介入,推進厚養薄葬。
在馬天的記憶中,他在村子里經歷的第一場喪事最難。
2016年,村里的一家貧困戶中有老人去世了。“按照當地傳統的辦法,這家人開始決定要殺20頭牛。他覺得自己如果不這么做就是不肖子孫,也怕鄰里之間說他閑話。”即便村規民約規定了辦喪事殺牛不超過4頭,這家人也不答應。

不得已,馬天請來彝族德高望重的調解員幫忙勸說,還要求村干部、黨員帶頭做工作。大家做了一天工作,才說服這家人喪事簡辦。
“第一家的工作做通了,后面就好辦多了。”馬天與村干部在火普村成立“道德銀行”,將“援建資金”變“獎金”、“慰問品”變“獎品”,通過道德積分引導村民形成良好風氣。
馬天覺得,村民的很多陋習都是由于不了解外界造成的。“村里很多年紀大的人漢語不太好,不了解外面,更不用說外出打工了。”
在他的努力下,村民家家戶戶都看上了電視。馬天希望,這樣能讓村民們多了解外界的生活,“不做井底之蛙”。
今年5月,馬天結束了自己五年的駐村工作,回到了西昌市。他還記得,“回去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就有十幾個村民自發坐車來到西昌看我,當時真的很感動。”

火普村百姓的生活也好了起來。村民吉地爾子今年彝歷新年殺了兩頭200多斤的烏金豬,除去送親戚,剩下的肉,做成臘肉香腸,掛滿了廚房。
當地人告訴記者,今天的生活,在過去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