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題:果殼創始人嵇曉華:小領域也能做出大成績
作者 鄭巧 劉玥晴
“過去這十年是鼓勵創新的十年,不管在多么小眾的領域,只要堅持精耕細作,都可以做出成績。”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知名泛科普科學文化平臺——果殼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嵇曉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十年來與中國互聯網共同發展是一件幸事。
“過去這十年是鼓勵創新的十年,不管在多么小眾的領域,只要堅持精耕細作,都可以做出成績。”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知名泛科普科學文化平臺——果殼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嵇曉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十年來與中國互聯網共同發展是一件幸事。資料圖為2018年12月,嵇曉華在GES2018未來教育大會上演講。 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從最初的科研工作者到科普作家“姬十三”,嵇曉華深受母校中國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影響,“我不斷受到校園人文環境熏陶,想把自己在科學領域里的感受寫出來”。
博士畢業后,嵇曉華依然癡迷于科學。在他的“烏托邦”中,每個人都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場合輕松暢快地聊科學。
2009年的一天,他仿佛真的置身于“烏托邦”:在杭州的一間酒吧里,一群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科學愛好者正在談天說地,分享各自關于科幻的奇思妙想。和嵇曉華聊量子力學的,是正在創作科幻小說《三體》的劉慈欣。
“過去這十年是鼓勵創新的十年,不管在多么小眾的領域,只要堅持精耕細作,都可以做出成績。”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知名泛科普科學文化平臺——果殼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嵇曉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十年來與中國互聯網共同發展是一件幸事。資料圖為2017年11月,嵇曉華在GES2017未來教育大會上參與交流。 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這段美好的記憶在嵇曉華的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他不再滿足于科普文章寫作,帶著“讓科學流行起來的”愿望,于2010年創辦了果殼,來到北京轉變為一名創業者。
起初,做這樣一份無穩定收入的工作,嵇曉華并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但他憑借對科普的熱愛堅持下來。
他的這一堅持也得到了越來越多認可。2019年6月,北京市專業技術職稱中首次設置科學傳播專業技術職稱,嵇曉華獲得首批正高級職稱。他說,“體制內的認定對創業公司來講有激勵作用。”截至目前,果殼已有7人通過了高級職稱的評選,另有幾十人獲得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這在民營企業中可謂獨樹一幟。
一步步成長為國內知名泛科普科學文化平臺的果殼,十年來影響著很多年輕人的選擇和興趣,這使嵇曉華收獲了成就感。“我十年前寫的文章,到現在還有人記得。”
十年間,果殼系統化地建立了自身團隊的運作機制,團結了一批優秀的科普作者和專業的科學編輯,生產了近十萬個原創科普作品,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等各種形式呈現給用戶。
“將科學共同體的一些共識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出來,兼顧科學的準確性、真實性,達成平衡”,嵇曉華認為這是果殼在網絡科普領域的顯著優勢。
“過去這十年是鼓勵創新的十年,不管在多么小眾的領域,只要堅持精耕細作,都可以做出成績。”回顧自己的創業經歷,知名泛科普科學文化平臺——果殼的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嵇曉華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感慨,十年來與中國互聯網共同發展是一件幸事。資料圖為2019年8月,嵇曉華在第二屆果殼有意思博物館開幕式上致辭。 中新社發 受訪者 供圖近幾年,嵇曉華欣喜地看到,愈來愈多中國的科學成果被廣泛傳播,科學家精神得到宣傳,科學有關的文藝作品涌現,各類知識博主興起……他說,“科學在當今社會已經初步成為了一種流行的概念。”
果殼的受眾一直以年輕人為主,得益于互聯網發展和網民劇增,如今女性用戶數量大幅增加,家庭用戶比例也顯著提高。嵇曉華告訴記者,果殼舉辦的線下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家庭參與,最早的一批用戶有許多已經結婚生子,他們常帶著孩子來體驗科學的樂趣。
在互聯網發展的浪潮下,“時代機遇成就個人夢想”,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嵇曉華認為自己已經成為更成熟的創業者。
未來,嵇曉華計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的部門——果殼硬科技,為中國科創和硬科技創業創新提供產業上的支撐。“我們非常擅長和科學家溝通,希望發揮橋梁作用”,他說,北京擁有眾多科研院所,在當地發展相關業務具備資源優勢。
見證了科學從“小眾”到“流行”,嵇曉華不斷鼓勵著科學愛好者,希望他們能借助果殼這個平臺繼續堅持這份熱愛,“這是一件很寶貴的事,我們對此仍然激情澎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