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高凱)《我國鄉村學校數字素養教育現狀與需求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8日發布,《報告》通過調研我國11個省市地區的5151位鄉村校長和教師,深入了解鄉村青少年數字素養與技能培養的具體情況。
報告稱,調研發現,當前鄉村青少年數字素養能力整體偏弱,鄉村學校的數字素養教育能力和資源仍較為有限。應加快建設數字素養教育的制度化、體系化、標準化,并針對鄉村地區建設“多方聯動”的數字素養教育體系。
該報告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與阿里智能信息事業群夸克松果公益項目聯合發布,報告調研重點考察鄉村青少年數字素養的五個維度,即信息素養、交流協作、內容創建、安全與健康、問題解決。所反映的現狀及問題如下:
一是整體而言,鄉村學生數字素養普遍較弱。其中,表現相對較好的是交流素養,最薄弱的部分是安全意識和自我管理素養,訪談中個別教師提到了學生遭遇網絡詐騙和游戲大額充值的情況。
二是鄉村學校現有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尚未轉化成教師的內在能力,需加強對教師系統性的培養和引導。在開展信息技術課程的鄉村學校中,信息技術課程內容以單純的基本技能為主,缺乏信息素養、交流協作等素養教育內容,以及在態度和價值觀層面的有效引領。同時,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缺乏專業教師、授課內容不適合鄉村學生、課時難以保證等現實問題。
三是鄉村教師對數字素養的具體概念認識不充足,專業師資資源也普遍緊缺。調研中僅有9%的鄉村學校校長和教師表示對“數字素養”概念非常熟悉,半數教師表示有所了解,但了解程度非常有限,且教師未能掌握具體的教育教學方法,更側重于硬件設備和在線教學技術等技能。此外,教師資源匱乏一直以來都是鄉村學校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對于數字素養這類新興教育方向更是缺乏相應的人才儲備。近三成學校缺乏專業教師,教授信息技術的教師僅占2.3%。
報告建議加快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數字素養教育的制度化、體系化、標準化。針對學生和老師兩個主體,分階段、分層次地確立指導框架、標準及評估指標,自上而下推動素養教育科學有序地落實,系統地提高師生的數字化適應力、勝任力、創造力。
針對鄉村地區數字素養教育受重視程度不高、相關資源和能力有限的現狀,報告建議應當多方聯動,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導、以學校為主體、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鄉村青少年數字素養教育體系。
一是,應重視并針對性地加強鄉村學校的數字化建設,創建對鄉村學生友好的數字環境。一方面,校園網絡環境建設是現階段鄉村學校數字化的關鍵,資源應當向交通不便、位置偏遠、小規?;蚣乃拗频膶W校傾斜。另一方面,應豐富鄉村學校的數字化建設,設置數字化圖書館及實踐機房。
二是,應加強鄉村師資培育,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的數字素養與技能。調研發現,鄉村學校數字素養教育發展的關鍵,在于專業的師資力量。尤其在“信息科技”成為義務教育階段的獨立科目后,將對鄉村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調研反饋,年輕教師在本校的數字素養教育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除了新引進專業師資外,鄉村學校也可以選擇定向地培養有意愿的年輕教師。
三是,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力量的資源,發揮其在鄉村數字素養教育中的“杠桿作用”。社會力量不僅包括專業機構,還包括互聯網企業、公益組織、家庭、媒體專業人員等。具體舉措包括:面向學生,拓展企業與學校合作的機制,合作產出具有鄉村特色的數字素養網絡課程,并組織開展在線科普講座,與鄉村學校有限的師資和課程形式互為補充;面向教師,與政府合作,利用在線教育平臺開展教學培訓,提升鄉村教師數字素養授課的方法技能和效果;面向家庭,借助數字化加強家校合作,并開展數字素養推廣活動、開展科普講座等形式,加強對家長的數字素養教育,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