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專線】中亞各界:中國—中亞機制開辟合作新機遇
中新社阿斯塔納5月19日電 (記者 張碩)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成功舉行,與會各方回顧中國中亞友好交往歷史,梳理雙方合作成果,總結成功經驗,凝聚新的共識。對此,中亞多國專家、學者及主流媒體予以高度關注,他們認為,這將不斷深化中國—中亞戰略互信和重點領域合作,共同邁入中國—中亞關系的新時代。
專家:新機制開辟新機遇
土庫曼斯坦外交部國際關系研究所專家多夫列特梅拉德·馬梅多夫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與中亞國家是好鄰居、好伙伴,彼此關系一直本著相互尊重、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原則不斷向前推進。
談到區域合作,馬梅多夫進一步指出,政治穩定與地區國家協調發展是合作基礎,“國家間聯系顯著加強,經貿往來順利開展,資金融通不斷推進,民間交往不斷擴大”,馬梅多夫給出自己的理解。
馬梅多夫尤為關注中國—中亞機制建設,他說,作為中國同中亞國家合作的新機制,這為土庫曼斯坦開辟了新的合作機遇。在此框架下,雙方優先合作方向是建立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提升土庫曼巴希國際海港的能力,完善歐亞大陸“一路一區”交通網絡。
“中亞國家和中國建立的合作機制惠及各方,我們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馬梅多夫期待以此次峰會為契機,開展更多互惠互利的合作項目。
哈薩克斯坦世界經濟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葉爾蘇丹·然謝托夫同樣關注著中國—中亞機制建設。他對記者表示,該機制旨在著眼各國當前需要和未來發展,加強互利合作。
“中亞與中國緊密相連,中亞國家支持中方提出的倡議舉措。我們將迎來新的發展,這將有利于本地區的穩定與繁榮。”然謝托夫說。
對于“一帶一路”建設,然謝托夫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已覆蓋一百多個國家與地區,并獲得多方認可。他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一階段發展中,將特別關注運輸走廊和能源合作問題。“交通互聯互通仍是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
媒體:全面規劃合作行動方向
對于本次峰會,中亞國家媒體報道稱,各方著眼合作長遠發展,提出系列倡議主張,宣布多項務實行動舉措,全面規劃了中國中亞合作的行動方向。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塔吉克斯坦)以《中國—中亞機制著眼長遠》為題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和中亞國家元首以舉辦這次峰會為契機,正式成立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該會晤機制將著眼長遠。文章對此指出,在世界地緣政治動蕩的情況下,該機制的延續將為地區穩定發展提供現實意義。
烏茲別克斯坦“報紙網”消息稱,烏中兩國所達成的協議得到一致執行,雙邊接觸日益活躍,政治對話得到加強,在關鍵問題上相互支持。
報道還特別關注到兩國扶貧領域富有成效的經驗交流和務實合作舉措。報道指出,烏中通過實施農業、土地利用、中小企業、基礎設施現代化等領域具有社會意義的項目,提高醫療服務和職業教育質量。
土庫曼斯坦國家通訊社稱,此次峰會旨在擴大中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六國領導人高級別對話,體現了國家元首之間對彼此關系的信任。這在日益嚴峻的全球和地區形勢下,對保持和發展合作非常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