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26日電 (陳昊星)2024年是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年。30年來,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了社會變革。互聯網域名系統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毛偉近期接受中新社采訪時詳細講述了30年間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五大巨變。
一是從0到1的中國互聯網。1994年4月20日,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啟恒等老一輩互聯網開拓者的推動下,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成為國際互聯網大家庭中的第77名成員,正式開啟互聯網時代。
“但不為人知的是,在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之前,中國互聯網的起步面臨著四重難題。首先是沒有國際支持;第二是沒有專門的經費支持;第三是沒有政策先例;第四是存在一定的技術障礙。”毛偉說。
二是從1000個到2013萬個“.CN”域名。域名是上網的第一步,是互聯網的核心樞紐和基礎設施。毛偉表示,如果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網站都注冊在由國外管理的域名下,就會不可避免導致網站的最終通信控制權交于他人之手,無法實現自主發展的目標。
“.CN”的域名注冊之路由于一開始的注冊流程繁瑣等原因,注冊量增長相當緩慢。在1994年-至1997年的三年間,“.CN”域名只注冊了1000個左右。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CN”域名數量已經猛增至2013萬個。
第三是從64K窄帶到5G寬帶的多次提速。從網絡基礎技術演進來看,可將中國互聯網發展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1994年至1999年的窄帶網絡階段,以信息查詢和單向交流為特征,主要應用于郵件;2000年至2009年的寬帶網絡階段,以互動為特征,實現信息在網絡的寫入與發布;2010年至2019年的移動寬帶網絡(3G、4G)階段,以移動應用為特征,以智能手機為切入點,涌現了一批智能應用服務;2020年至今,互聯網以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點,服務于中國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毛偉指出,隨著智能手機的問世以及3G技術的普及,普通人開始使用手機上網,推動了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增長。進而使互聯網深入到千家萬戶。
第四是從IPv4(互聯網協議第四版)到IPv6(互聯網協議第六版)的平穩過渡。隨著互聯網基礎服務需求的增長,各種技術加速了IPv4地址的耗盡過程,遷移至IPv6成為緊迫的任務。
毛偉介紹,如何讓IPv4平滑過渡到IPv6,讓普通用戶在使用網絡時毫無感知,是非常難的互聯網課題之一。
2003年,中國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CNGI)正式啟動,標志著中國IPv6的發展征程進入新元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首次利用IPv6搭建官方網站,成為中國面向全球的一個重要IPv6示范應用;2022年,中國聯通將IPv6演進技術首次應用于冬奧會,中國IPv6成果應用向全球展示。
第五是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寬帶網民數量、國家域名注冊量三項指標均躍居全球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
毛偉認為,中國互聯網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網絡基礎技術上的突破和貢獻是重要支撐。在互聯網核心基礎技術方面,中國必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才能稱得上是網絡強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