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譚瑱)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循環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最偏愛的美食”“熬得最長的夜是哪一天”“常用什么表情當嘴替”……年終歲末,各大App的用戶年度報告如約而至。影音娛樂、美食外賣、社交通信、支付理財、交通出行……這些用戶年度報告全方位覆蓋日常生活,將用戶一年來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記錄并呈現出來。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這眼花繚亂的“年度報告”刷屏。大數據給貼的標簽靠譜嗎?刷屏了的年度報告背后有何隱憂?
單位要求上交的年終總結還沒動筆,但濟南市民邱女士這幾天已經擁有了好幾份個人年度報告,報告都是由各大App幫她總結的。
“最喜歡聽的專輯是《最炫民族風》”“凌晨四點還在搜索失眠后如何補救”“理財中的你果斷決策”……從音樂平臺的聽歌時長,到社交平臺的搜索記錄,再到購物平臺的消費記錄,這些年度報告內容記錄了邱女士過去一年的點點滴滴。
讓邱女士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你今年哪一天凌晨的時候,在搜哪一個話題”。她說:“會讓你一下子想到那一天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凌晨兩三點鐘,搜‘明天怎么才能沒有黑眼圈,怎么補覺才能讓自己精力更充沛’,一些挺有意思的瞬間。”
各大App的個人年度報告內容并不復雜,包括用戶訪問App的頻率、常搜內容、使用習慣等。平臺借助大數據和算法,把用戶的興趣愛好、習慣偏好等內容進行數據化呈現,幫助用戶直觀地看到自己過去一年的成長軌跡。
邱女士說:“看到年度報告也挺開心,相當于回顧自己這一年,它匯總的方方面面,有時候自己關注不到,比如會總結今年的消費趨勢、聽音樂的風格。挺有意思的。”
同時,平臺也鼓勵用戶將這份報告分享出去,為了讓用戶主動分享年度報告,不少App都在呈現形式上下足了功夫。
有外賣平臺甚至借助AI生成技術,把用戶年度數據融入到短劇之中,讓用戶以第一人稱視角過足了癮。
有App以頒獎的形式呈現用戶年度報告,比如有社交平臺給經常熬夜使用的用戶頒發“這夜蠻值得熬獎”,給興趣多元的用戶頒發“偷偷進步獎”。
在一些用戶看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數據比他人更了解自己的心思。
南京市民劉女士說:“平時我聽得最多的歌都有記錄數據,蠻準的。像這樣的記錄,能夠在年底回顧一下,比如會記錄你深夜聽過的最多的歌,或者年度關鍵詞,會有一些感觸。”
事實上,年度報告里的每一項數據,都是用戶一年來在App上留下的行為足跡。《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3年,中國人均手機上網的單日時長為7小時15分鐘。在線上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各平臺記錄的客觀數據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映照。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認為,此類年度報告能引發用戶情感共鳴,傳播效果較好,已經成為一場年度營銷盛事。
他表示:“App的年度報告一方面可以讓用戶對這一年所發生的事件有一個回顧和梳理,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個性化體驗的方式,并且通過可視化呈現的手段,讓用戶便捷地了解和掌握自身在這一年中所發生的各類行為。同時這種方式也是各大平臺增強用戶黏性,包括持續提高用戶參與感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營銷方式。”
作為一種創新的數字記錄方式,各大平臺的App年度報告總能在年末引領網絡熱潮,但與此同時,質疑聲音也漸漸出現。某音樂播放平臺近日推出了2024年度聽歌報告。隨后在社交媒體上有網友稱“年度聽歌報告數據不準確”,相關話題沖上熱搜。對此,該平臺回復稱,隨機播放的歌曲也會計入在內,若賬號有出借他人使用,也會導致聽歌數據存在差別。目前聽歌報告已生成,不支持更改重新生成。
對此,濟南市民邱女士也有相似感受,她告訴記者:“一些音樂軟件或者視頻軟件,總結不是特別準確,可能只是根據我的播放列表推算出來我更喜歡哪一種類型,但是其實那種類型并不是我特別喜歡的,有的時候無意中點開的一些音樂,它就會根據這些播放習慣進行推算。”
不少人認為,“沒有人比數據更懂自己”,但在邱女士看來,她的日常偏好也非常容易受到平臺算法推薦的干擾,這樣一來,年度報告呈現出來的通常是她片面的生活。
邱女士認為:“大數據現在還是會給我們造成一定的信息繭房。比如我平時稍微多看哪一些,它會根據我們的習慣推送,久而久之就會讓我們覺得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世界。”
吳沈括認為,再精準的數據也無法完全描繪出真實的自我,用戶如果過于依賴這些報告,有可能會掉進大數據編織起的信息繭房當中。
吳沈括說:“這些大數據的應用過程中,存在一些技術層面的局限性,比如在大數據的匯聚處理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數據噪聲和數據錯誤,它反映了我們部分生活的客觀現實,但不一定是全部。我不鼓勵陷于數據計算當中,人之所以為人,本身有很多情感因素,是非標準化的因素,所以依據過往的歷史數據輸出的運算結果,不足以或者也不應該成為我們決策的全部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