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30日電 題: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首次審議 專家解析三大看點
中新社記者 謝雁冰
生態環境法典草案近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作為繼民法典后中國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生態環境法典有何看點?
“中國現行生態環境法律制度具有涉及面廣、體量大、內容多的特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環境法教研室主任曹煒表示,編撰生態環境法典可以使生態環境法律真正成為體系完整的統一整體。
看點一:更強調以人為本
1188條的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共分五編,依次為:總則編、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綠色低碳發展編、法律責任和附則編。
在總則編第一條立法目的中,“保障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權益”引起關注。現行環境保護法明確“保障公眾健康”,此次法典草案增加公眾的“生態環境權益”,被視為一大亮點。“這直接體現出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的編撰思路。”曹煒說。
在法典草案中,污染防治編被放置在總則之后,且有525條,占較多篇幅。在專家看來,這尤其體現出草案設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環境污染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在編排上被放置在重要位置。”曹煒說。
法典編撰還著力解決老百姓“家門口”的環境問題。曹煒舉例說,油煙、惡臭和噪聲一直是困擾民眾生活的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法典草案對此作出專門規定。例如,要求“合理安排土地用途和建設布局,防止、減少惡臭污染”,明確排放油煙污染物的餐飲服務業經營者應當采取措施,使污染物達標排放等,力圖解決民眾實際困擾。
看點二:關注新問題、新挑戰
在專家看來,關注新問題、新挑戰,體現時代特點是生態環境法典草案的一大亮點。
在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雒樹剛表示,草案對現行生態環境法律作了深入梳理,既有很好的繼承,又結合新的實踐增加不少新的法律規定。
面對發展中的新問題、新挑戰,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專設“其他污染防治”分編,對化學物質、電磁輻射、光等新領域污染防治問題作出針對性制度規定。
面對新產業帶來的新型污染問題,草案也作出具體規定。曹煒說,例如目前中國風電、光伏、動力電池等產業發展較快,草案對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循環利用作出規定,還明確國家建立電器電子、鉛蓄電池、車用動力電池等產品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體現出法典編撰與時俱進。
綠色低碳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單設綠色低碳發展編,是一大創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景漢朝表示,世界上約20個國家有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法典,但中國這部法典很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單設綠色低碳發展編。
“單設綠色低碳發展編反映了中國對于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關系的成熟思考。”曹煒說,污染防治編、生態保護編側重保護,綠色低碳發展編則注重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反映了中國先進的治國理念和大國擔當。
看點三:堅持世界眼光
“法典編撰不僅立足中國實踐,也關注全球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為世界生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曹煒說。
他舉例說,新污染物的污染防治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生態環境法典草案對化學物質污染風險管控作出詳細規定,明確國家實行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制度,組織開展化學物質污染風險評估等,這些先進經驗和國際社會整體發展趨勢接軌,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再如,法典草案規定了綠色低碳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引領全球綠色轉型等內容;明確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多邊、雙邊國際合作與交流,開展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這些均體現出法典編撰堅持世界眼光。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呂忠梅說,中國的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如何真正體現引領國際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變革的大國擔當,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巨大成就,為世界提供一種新的可能性,是法典編纂需要重點考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