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不大的院落里,海棠花開得正盛。幾排平房錯落分布,水泥路面透著質樸。
“這原先是北京金漆鑲嵌廠南廠區。”柏群(見圖,本報記者施芳攝)說,他的父親柏德元15歲進廠,成為金漆鑲嵌工匠,一輩子沒離開這個行當。“我從小在廠區里玩,見過許多精美的金漆鑲嵌作品,太震撼了!”
金漆鑲嵌,是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施以鑲嵌、雕填、堆鼓罩漆、刻灰、平金開彩、斷紋、刻漆、金銀細工等裝飾技法。這項曾經由皇家專享的工藝,工繁料貴,制成品雍容華麗。金漆鑲嵌和花絲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雕漆、京繡、宮毯,都是北京傳統工藝,被稱為“燕京八絕”。
“鼎盛時期,廠里有2000多員工,產品遠銷海外。”柏群回憶,上世紀90年代,企業經營壓力很大,工匠不斷流失。
“這么好的技藝,可不能在我們手里斷了!”經過父親再三勸說,2003年,柏群辭去原工作,“歸隊”成為一名非遺傳承人。
“金漆鑲嵌技藝需要逐步恢復,尤其一些失傳的技藝。”柏群的目光首先瞄準了“梅花斷”。這項起源于宋代的斷紋技藝制作工序復雜,灰漆層要根據作品面積的大小、形態和斷紋藝術風格的要求,掌控好各種原材料的配比和髹飾厚度。
柏群牽頭組建研發小組,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花了一年時間,把這項失傳數年的技藝“復活”。柏群還打破了手工藝口傳心授的老傳統,運用多媒體技術,記錄了工藝全過程。
2014年,柏群帶領多名漆藝大師來到故宮,承擔修復17件(套)珍貴文物的任務。其中一駕馬車,落了厚厚的灰,原先明黃色的漆面變成了咖啡色。工匠先用棉簽蘸上特制的清洗液,小心翼翼除去灰塵,又精心修復殘損漆面,整個過程歷時5個月。“我們利用斷紋技藝,使漆面呈現自然的裂紋,修舊如舊。”柏群介紹。
“金漆鑲嵌作品非常精致、大氣,但平時難得一見,要讓更多人喜歡這一傳統工藝,前提是先讓人看到,要努力推動傳統非遺融入當代生活。”柏群說。2010年,他聯合近百位工藝美術大師創建北京燕京八絕藝術館,2020年升級為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2022年,他創辦的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開館,收藏、展示傳世佳品、當代工藝美術大師藝術精品等,共計300余件(套)。
2021年至今,北京燕京八絕博物館在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等地建立4所校園展廳。圍繞展品,莫旗民族實驗小學開展“八絕文化傳播大使”講解員大賽等活動,激發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
柏德元2019年離世。“繼續努力”!這是柏群整理遺物時,在父親手機中發現的一條語音記錄,這句“遺言”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現在,我取得一些成績,都會給父親發一條信息,告訴他我會‘繼續努力’!”柏群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