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達克 馮 俊
開欄的話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當前,新疆產業發展提質增效,改革開放持續深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新疆不再是邊遠地帶,而是對外開放的核心地帶、樞紐地帶。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下,新疆致力于打造向西開放高地,深化與各方經貿合作,取得累累碩果。
新疆是開放的新疆、自信的新疆,這片熱土活躍著許多外國人的身影,他們有的來參訪旅游,有的來留學深造,有的來洽談合作,更有的扎根這片熱土干事創業。本報今日起開設“國際人士看新疆”專欄,邀請多位工作、生活在新疆或多次到訪這片熱土的國際人士,講述他們眼中的新疆。敬請關注。
在新疆阿拉爾市塔門鎮的一家化肥生產企業,一袋袋水溶性化肥從生產線上有序輸出,工人熟練地將它們搬運、碼放,而后運往各地。
這家企業的創始人德康爾·丹尼·卡米爾穿梭在車間與辦公室之間,電話鈴聲此起彼伏。他已經60多歲了,但精氣神絲毫不減,忙著用流利的中文與客戶敲定訂單細節,目光不時掃過電子屏上跳動的生產數據。
1988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丹尼聽從導師的建議,從家鄉比利時來到中國,在深圳做起飼料化驗工作。后來他進入廣東湛江一家芬蘭公司做水溶肥,一干就是十幾年。
2005年,為了推廣水溶性化肥,丹尼第一次來到新疆。當時,有客戶向他介紹,當地正大面積應用滴灌技術。
“中國農業市場前景廣闊。肥隨水走,新疆大面積使用滴灌技術,對水溶肥的市場需求巨大。”丹尼回憶,“很快,我就決定留在新疆!”
2006年,丹尼在沙灣創辦了當地第一家水溶肥廠。他和團隊根據不同土壤特性研發配方,幫助農戶改良鹽堿地。
“過去,這里的鹽堿地上全是白花花的鹽,像下了雪。”丹尼說,經過土壤改良,鹽堿地長出綠油油的棉花嫩苗。十多年間,工廠的生產基地從1個擴展到4個,年銷量超過4萬噸,改良的土地超過200萬畝,公司還獲得了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改良土壤、節水灌溉、機械化采收,丹尼參與并見證了新疆棉花產業的歷史性變革。
丹尼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在他眼中,新疆作為農牧業大省,優質肥料滋養出作物,能為養殖提供更優良的飼料;而養殖業產生的有機廢棄物,又可以轉化為天然肥料反哺土地。
“在新疆,總有新的機會。”丹尼開始嘗試引進比利時藍牛,“比利時藍牛生長快、出肉率高,要是能和新疆本地牛雜交,一定能提升產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
經過不懈努力,他的設想變成了現實。目前,丹尼的養殖場存欄量300余頭,凍精技術還推廣至內蒙古、山東等地。他計劃建立胚胎移植中心,推動肉牛產業提質增效。
來新疆20年,丹尼徹底融入了當地生活。春節時,他會和員工一起貼春聯、包餃子,累了就泡壺茶放松,閑了就逛巴扎,饞了就點份大盤雞、烤包子。
丹尼對新疆面貌的變化也深有感觸:“剛到新疆時,全疆沒幾個機場,去南疆要在公路上顛簸好幾天。現在20多座機場聯通各地,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鐵路修到塔克拉瑪干沙漠。”最讓他感慨的是塔門鎮的變化,從前是只有一條主街的小鎮,現在新小區一個接一個,家家戶戶門前停滿小汽車,甚至連車位都不夠用了。
“新疆來對了,這里給了我干事創業的舞臺!”丹尼說。隨著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建設不斷推進,丹尼看到了更大機遇:“以后不僅要把肥料和牛種賣到其他省份,還要銷往中亞國家。”他的心愿,伴隨著這片熱土的發展腳步,正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