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群眾的“心頭事”放在心頭、落在手頭,把“說法”變成務(wù)實的“做法”,群眾的問號才能變成滿意的嘆號
離村返崗已有月余,終于得閑點開手機相冊,指尖劃過的每張照片,仿佛裹著時光的溫度——雨后走訪的泥濘足跡、火塘邊議事時躍動的光影,還有與鄉(xiāng)親們并肩勞作時沾有泥土的衣袖。畫面早已定格,此刻卻鮮活地浮現(xiàn)眼前。
2023年2月,我到貴州省三穗縣永興村擔(dān)任第一書記。看著陌生的一切,我默問自己:“能做點兒啥?”鄉(xiāng)親們也犯嘀咕:“第一書記這么瘦小,能熬得住嗎?”“怕是來鍍金的吧!”……一個個問號,讓我有一點壓力,但更多的是動力。我默默下定決心,要用實際行動,把這些問號逐一拉直,變成嘆號。
每天穿行于村寨阡陌,一邊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一邊在閑聊中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必須邁開步子,融入群眾,用真心換取民心。
一次入戶走訪,路上偶遇離任20余年的老村干,我們在古樹下席地而坐,聽他感慨:“為老百姓做的實事,大伙兒都會記在心里。”
返程路上,老黨員的話一直在耳畔回蕩。回到村委會,我把收集的信息整理成工作清單。從劃定共享車位到新建籃球場,從健康服務(wù)行動到用水保障升級,從探索產(chǎn)業(yè)發(fā)展到推進基層治理……這份清單是我與這片土地的約定。
去年春節(jié)前夕,村里開始修建籃球場。得知我跑來的經(jīng)費僅夠采購砂石水泥,無力聘請施工隊時,村民們紛紛自告奮勇:“務(wù)工鄉(xiāng)親回來了,有人有技術(shù),這活兒咱們自己干!”
施工當(dāng)天,200多人扛著鐵鍬、推著斗車來到現(xiàn)場。僅用一天時間,便完成球場基礎(chǔ)硬化。我們卸下沾滿泥漿的外套,吃上熱騰騰的飯菜,有人說:“趙書記,別擔(dān)心,咱們一定能修好球場!”
駐村期間,一次次走村入戶、一場場院壩夜話,讓我恍然讀懂這聲“書記”背后沉甸甸的分量:那是群眾對基層干部的深切期待,更是對我們的鞭策要求。
放下手機,看著窗外的璀璨燈火,心里卻惦念著村子。曾經(jīng)那些“能做點兒啥”的忐忑、“能熬得住嗎”的疑問,在一次次深夜議事的燈火里、一回回?fù)]汗如雨的勞作中,化作村口新立的文化墻、田間蜿蜒的機耕道和鄉(xiāng)親們舒展的笑容。
群眾心里有桿秤。將群眾的“心頭事”放在心頭、落在手頭,把“說法”變成務(wù)實的“做法”,群眾的問號才能變成滿意的嘆號。
(作者為貴州省疾病預(yù)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健康科普科副科長,本報記者蘇濱采訪整理)
欄目投稿郵箱:rmrbzzb@peopledaily.cn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