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政務服務 超六成受訪者期待加強算法準確性
84.6%受訪者最近關注了AI政務服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5年將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目前,多地已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升級政務服務系統,如打造AI政務助手實現政策疑惑瞬時解答、材料登記從紙質文件申請到口述直接錄入等。你體驗過AI政務服務嗎?你對AI政務服務有哪些期待?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4.6%的受訪者最近關注了AI政務服務,業務在線辦理、進度查詢追蹤是受訪者常用的兩大功能。落實好AI政務服務,63.0%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系統算法準確性,保障服務精準高效。
業務在線辦理、進度查詢追蹤是受訪者常用的AI政務服務
張思睿是北京一所高校的大學生,她正和幾名學長學姐做有關“AI政務服務”的研究。“我們團隊的每個人都體驗過相關的小程序和App,了解過很多方面的問題,尤其是線上查詢社保繳費記錄和辦理營業執照兩方面。”
李明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名公務員,她表示,AI極大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比如整合跨年度的政策文件并生成分析總結、緊急處理多份材料、快速檢索公開政策信息并生成初稿……”李明感覺,AI的發散性思維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突破傳統的文稿框架,寫出更具創新性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李明也體驗過AI政務服務,“主要是咨詢一些政策執行方面的問題”。
調查顯示,84.6%的受訪者最近關注了AI政務服務。交叉分析顯示,受訪者所在城市的級別越高,對AI政務服務的關注度也越高。其中,一線城市受訪者的關注度為87.5%。
受訪者常使用的AI政務服務類型有哪些?數據顯示,業務在線辦理(69.2%)排在第一位,其次是進度查詢追蹤(62.1%),此外還有:政策咨詢解答(49.2%)、投訴建議反饋(32.5%)。
“AI能高效地為群眾提供真實有用的信息,才算真正做到了政務服務升級”
張思睿體驗過全國多個省市的60個AI政務服務平臺、小程序,能順暢使用下來的約占一半。她發現,東部沿海城市的系統功能更全面,有些縣級單位已經覆蓋,而中西部省份則相對滯后。“有些地方的AI政務平臺必須本地IP才能登錄,如果外地人想了解人才政策、社保等信息,就沒法操作了。還有的省份說是部署了AI政務系統,但入口不好找。”
張思睿還發現,有些AI政務平臺的交互功能比較豐富,比如結尾加了表情包、辦公時間提醒,或推薦關聯問題,如“您可能還想問……”等,但有的平臺回答偏“公式化”,在面對連續提問時,會提示“系統繁忙”“無法回答”,或無響應。“還有的平臺在操作上不太順暢,鏈接要點擊三四次才有反應。希望提高系統使用的流暢度,減少操作的復雜性。”此外,因為不少用戶普通話不標準,張思睿特別期待AI政務平臺能加強對方言的識別能力。
李明也親自體驗過多個省份的AI政務平臺。“現在很多省份還處在試點階段,發展進程各有不同。比如咨詢補貼政策,有的省份預設的AI回答比較有限,仍需轉人工;有的雖然關聯了官方文件鏈接,讓人們能了解具體內容,但同樣存在回答機械的問題。”同時,李明在工作中使用AI時發現,AI存在自行杜撰的情況,“AI能高效地為群眾提供真實有用的信息,才算真正做到了政務服務升級”。
江蘇52歲的王擎感慨,他最期待的是AI政務服務能做到隨叫隨到。“希望系統能增強應變處理的靈活性,真正實現自助服務。”
人們對AI政務服務有哪些期待?數據顯示,24小時服務“待機”(61.1%)排在第一位,減少排隊等待時間(56.3%)位列第二,減少線下跑腿次數(51.6%)、事無巨細問啥都懂(51.0%)分別排在第三、四位,其他還有:減少紙質材料申請(43.0%)、服務周到不厭其煩(35.9%)、縮短業務辦理周期(28.4%)、多語言(包含方言)服務支持(24.9%)、個性化政策信息推送(15.9%)等。
落實好AI政務服務,63.0%受訪者期待加強算法準確性
李明認為,AI政務服務系統在投放使用前一定要經過嚴謹的大模型訓練,建立與政策庫的強關聯機制,每條回答都要標注出處和時效性。對于復雜咨詢,要有便捷的“轉人工”銜接流程。
結合自身處理實際業務的經歷,李明期待未來AI政務系統加強跨部門數據的整合能力,“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讓AI能關聯到更多維度的政務數據”。此外,她認為還應對AI回答內容建立追溯機制,對模型進行迭代優化。
張思睿在使用AI政務平臺時比較擔心隱私泄露問題。“現在好像使用線上工具都要讓渡隱私。雖然很多政務平臺都提到了‘防泄露’,可具體怎么防、是否有效也不太清楚。我希望隱私保護措施更加有力、透明。”她還提到,目前大部分AI政務平臺是以文字界面為主,不太方便老年人使用,希望增加語音輸入功能。“雖然目前一些平臺支持語音輸入、語音播報,但方言適配不足。”
落實好AI政務服務,63.0%的受訪者期待加強系統算法準確性,保障服務精準高效;60.7%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特殊群體的適配性,如適老化/無障礙改造;56.4%的受訪者呼吁做好數據安全保障工作,保護數據隱私;49.3%的受訪者希望能做到跨平臺數據互通、跨部門業務協同指引;42.8%的受訪者關注操作界面的友好性,希望能一目了然;37.9%的受訪者指出要做好人工服務銜接機制,應對復雜突發情況。
受訪者居住在一線城市的占35.9%,二線城市的占39.7%,三四線城市的占21.2%,縣城/鄉鎮的占2.6%,農村的占0.6%。
(應受訪者要求,李明、張思睿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張馨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5年05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