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15日電 題:滬上培訓解碼鄉村文旅“科技密碼”
作者 范宇斌
當鄉村振興遇上科技創新,文化底蘊碰撞數字浪潮,鄉村文旅將如何破局?日前,由致公黨中央主辦、致公黨上海市委會承辦的2025年致公黨中央產業振興培訓班在上海舉辦。這場以“科技創新背景下的鄉村旅游”為主題的培訓,集結了全國多地鄉村振興一線工作者、文旅從業者及專家學者,通過“理論+實踐”“案例+研討”的立體化教學模式,探索鄉村旅游從“流量爭奪”到“價值創造”的轉型升級之路。
跨界融合:解鎖鄉村文旅“科技密碼”
培訓班上,數字化技術如何賦能鄉村成為熱議焦點。上海聯通展示的數字孿生技術,讓云南楚雄學員王海波萌生新思路:“我們的彝族文化展示館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游客穿越時空,感受非遺魅力。此外,還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游客的興趣偏好和消費習慣,精準開發旅游產品,制定營銷策略。”
“在學習‘鄉村旅游與科技創新’課程后,我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王海波坦言,以往,其家鄉巴拉鲊村的旅游項目更多依賴自然資源和傳統農業活動,科技元素融入較少。而今,許多地區借助現代科技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極大提升游客的參與度和滿意度。例如,上海推出“消失的法老”展覽,應用數字科技不僅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還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智慧綜合管理。“這讓我意識到,在巴拉鲊村旅游發展中也可引入科技元素。”
現場教學中,上海奉賢吳房村的“網紅打卡點+在地文化”模式、上海金山的“花開海上”智慧管理系統,讓學員們看到了“科技鏈”與“文化鏈”的深度融合。安徽六安學員舒仁炳表示,這次培訓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一次從“理論破冰”到“實踐突圍”的深度覺醒。從“流量密碼”到“留量經濟”,文旅需要雙向奔赴。
“過去我們總抱怨‘深山美景無人識’,現在明白流量要用創意‘種’出來。”舒仁炳計劃將增強現實技術(AR)融入六安瓜片茶園體驗,用數字技術還原紅軍戰斗場景,讓金寨的“紅與綠”在社交媒體上講出治愈系故事。
培訓現場。 致公黨上海市委會供圖破壁共生:從“單打獨斗”到“共富生態圈”
鄉村振興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在上海松江“胡光里”,市民認領菜地、農民變身“田園管家”;在金山楓涇古鎮,百年老宅改造的民宿保留青磚黛瓦,又融入現代美學——這些實踐案例點燃了學員的協作思維。
福建三明鄉村產業小組通過福建南巖村的實踐以及攜程度假農莊的案例,探討科技創新引領農文旅產業升級的實踐路徑,感受到科技創新是破解鄉村資源碎片化、產業低端化的關鍵密鑰。
云南永仁學員王正翠則看到東西部協作的新機遇:“上海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與永仁的旅游資源互補,未來兩地可加強人才交流,深化技術合作,希望有機會引入上海先進的旅游技術和管理模式,提升永仁旅游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云南武定學員李定芬在培訓中看到鄉村旅游的更多可能性。例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還原歷史場景,可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鄉村文化;通過大數據分析游客行為,可優化資源配置,避免同質化競爭。
“這些技術手段的引入,正在重塑鄉村旅游的體驗模式,也為鄉村經濟注入新活力。”李定芬在實踐教學環節觀察到,度假農莊通過“農業+民宿+康養”的復合模式,打造高端鄉村度假品牌。農莊保留傳統建筑風貌的同時,引入智能溫控、生態污水處理系統等現代設施,既滿足游客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又提供舒適便捷的服務。“這種傳統與現代共生的理念,為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提供了借鑒。”
現場教學。 致公黨上海市委會供圖思維覺醒:從“農耕敘事”到“數智突圍”
鄉村振興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用科技為鄉村插上翅膀。本次培訓改變著學員們對鄉村文旅發展的認知:在奉賢雉趣園,“養殖+研學+電商”模式讓土特產銷往歐美;在樂高樂園,沉浸式體驗設計刷新了學員們對文旅產品的理解。
通過專家授課、案例分享、實地考察和小組研討等形式,貴州三都學員劉晏玲將“他山之石”化為行動指南:“文旅融合是激活鄉村資源的重要抓手。避免同質化競爭,需深挖民俗與物產特色,通過合作社或‘公司+農戶’模式,讓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鄉村旅游不僅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更是激活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金鑰匙’。”云南楚雄學員楊兆虎運營著2個親子農莊,年接待游客近15萬人次。通過此次培訓,楊兆虎學習到“整體運營”思維:把村落作為完整產品來打造,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此外,新媒體營銷亦給他帶來啟示。
貴州望謨學員王封吹認為,文旅產業振興離不開“用戶思維”“創新思維”。無論是數智化工具的應用,還是鄉村項目的運營,核心都是滿足游客對“體驗感”“獨特性”的追求。例如,數字孿生技術可為游客提供個性化推薦,鄉村咖啡廳的“網紅屬性”精準捕捉年輕群體的社交需求。文旅數智化不是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通過“云端服務+場景體驗+社群運營”的三維重構,讓科技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而非目的。通過技術應用在地化、文化表達在地化、運營團隊在地化,方能在鄉村振興中走出差異化道路。
云南南華學員許德存表示,“科技+文化”才是鄉村旅游的未來競爭力。“科技創新不是取代鄉村的‘土味’,而是為其插上騰飛的翅膀。未來鄉村旅游的競爭,必將是文化底蘊與科技手段的雙重比拼。作為文化旅游從業者,我們要加強數字化工具學習,如短視頻制作、數據分析等,以適應行業需求。同時,既要扎根鄉土,又要擁抱變化。”
蓄力啟航:繪制鄉村振興“行動圖譜”
培訓結束后,有學員用三個關鍵詞錨定未來——做“有根的創新者”“敢闖的實干家”“共富的擺渡人”。
“發展旅游業,要多想想如何將游客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產品上,要著力開拓年輕人喜歡的業態、生活方式和共鳴方式。”安徽六安學員胡杰認為,大別山區可選擇“森林療愈+中醫藥康養”,為客人定制獨屬于六安的森林療愈主題。
結合金沙旅游產業發展現狀,貴州金沙學員陳稔認為,一方面,要壯大本土企業;另一方面,要培育龍頭企業,引進優強企業。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優化旅游產品結構,改善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旅游業差異化、多樣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
“此次培訓是一次思維革新,更是一場行動動員。”安徽六安學員仇飛表示,鄉村振興沒有標準答案,應當保持“空杯心態”,在守正創新中闖出新路。
在結業儀式上,致公黨上海市委會專職副主委劉新宇表示,希望學員們以此次上海培訓為起點,將培訓專家關于文旅創意、“5G+文旅”等理念應用到鄉村旅游事業中,爭做鄉村旅游領路人,以培訓所獲回饋桑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