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龍 徐宏宇攝影報道
"> 智能播種機正在播種大豆。
郭曉龍 徐宏宇攝影報道
“株距9厘米,根瘤菌劑流量每秒0.8毫升。”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的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第七管理區,54歲的種豆“老把式”李海龍在智能播種機駕駛室里的觸控屏上輸入指令,一粒粒種子被壓縮空氣“吹”入3厘米深的濕潤土壤。
“這是氣吹技術,不傷種,播種深度保持一致,出苗更整齊。”李海龍說。
“去年買機器花了65萬元,著實不便宜!”李海龍帶記者來到智能播種機的一側,“奧秘就在這里,機器上的獨立噴嘴能夠在播種時為每一粒種子同步噴灑根瘤菌劑!”
根瘤菌劑是什么,好在哪兒?種大豆,只用化肥不行嗎?
“先前只用化肥的時候,一坰地(約15畝)要撒100斤磷酸二銨、100斤鉀肥和50斤尿素,成本近500元,產量卻卡在5400斤難突破。”李海龍回憶,施完肥還怕雨水大,化肥溶解加速,大豆吸收過量氮肥容易“瘋長”倒伏,“稈子比人都高,豆莢卻沒幾個”。
大量使用化肥還帶來后遺癥,“追肥后土地板結得像炕席,不透氣,影響產量。”
在雙鴨山市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韓勁濤展示了兩組大豆根系標本:施用化肥的根須短而稀,接種根瘤菌的則密布蠶豆大小的瘤狀物。
“這些‘小疙瘩’就是大豆的‘氮肥廠’。”韓勁濤解釋,“根瘤菌與大豆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吸收空氣中的氮氣進行生物固氮,滿足大豆需氮量的50%—75%,配合少量化肥,能夠讓產量提升10%以上,進而提高總出油量。”不僅如此,后茬種植的玉米還能“撿漏”大豆根部殘留的養分,提升產量。
“現在每坰地只要150毫升根瘤菌劑和一些補充的復合肥,成本更低,收成更好!”李海龍介紹。
“根瘤菌劑雖然好,但以前給豆種拌菌劑,比打鐵還費勁!”李海龍說,用傳統播種機,大豆種子要“穿兩層衣”:先包防蟲種衣劑,晾干后再拌根瘤菌劑。豆種攤在四方形的苫布上,要4個壯勞力對角扯布反復翻折,“菌劑黏得像漿糊,拌快了結坨,拌慢了誤農時,一坰地折騰一天才完活”。
“有了新機器,終于不用拌種了。”李海龍說,智能播種機將根瘤菌劑與種子同步施進土里,再也不需要拌種了,“我們管它叫‘一口悶’,省時又省錢!”韓勁濤也表示,智能播種機將種子播種于3厘米深的土層中,避光保濕提高根瘤菌活性,從而提升固氮效率。
可購買機器花65萬元,能回本嗎?“國家補貼2萬元,廠家包培訓,雖然貴了點,但咱也想試試!”李海龍回答了記者的疑問。
得益于北斗導航等技術,株距確定好后,下種均勻精準。“過去一坰地用180斤種子,現在140斤就夠,苗齊苗壯,還能早出兩三天!”老李算了起來:比傳統播種機節省40斤種子,就是240元;產量從每坰5400斤提升至8100斤,去年每斤賣了2.03元,這又多賺5400多元。
除此之外,傳統播種機需要4人操作,一天只能播5坰地;如今兩人一機,日播20坰,不用到處找人干活了。去年,老李的播種機干了350坰地,不僅在自家的田里干,還幫助其他農戶,凈賺5.4萬元。“加上播種玉米的收入,一年盈利12萬元,五六年就能回本。”
成本賬背后還有生態賬。對比2012年全部用化肥種植,如今每坰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0.3%。“現在土透氣了,蚯蚓都多了!”老李抓起把黑土搓散,細碎土粒從指縫簌簌滑落。
智能播種機的“聰明”還體現在哪兒?掀開機蓋,農機企業技術負責人申鵬說:“流量控制器確保每粒種子‘吃’到菌劑,北斗導航防重播漏播,誤差率不到2%。”而且傳統農機靠齒輪調播量,農戶得趴車底折騰一會,整得灰頭土臉,現在只需在新機器的屏幕上輸入參數即可。不過,申鵬也坦言,現在菌劑僅能淺施3厘米,要繼續攻關深施5厘米以上的技術,更好保護菌群。
“接下來還得培育耐逆性菌種,配套保險政策。”韓勁濤說,極端干旱或澇災時,菌群活性也會下降,“但這第一步,咱邁穩了!”
【編輯點評】先前種大豆用化肥,成本高,產量也遇瓶頸;根瘤菌劑雖好,但拌菌劑費時費力也費錢。智能播種機的應用,將局面盤活,讓成本和生態兩本賬都能合得上。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李海龍家的大豆單產提升五成,靠的是氣吹播種、精準用種的協同發力,離不開農業科技力量的持續攻關。隨著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的穩步推進,將有更多技術先進、操作智能的農機駛向廣袤黑土地,夯實大國糧倉的產能根基。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9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