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15日電 (記者黃盛)中國人民銀行發布7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7月,社會融資規模、廣義貨幣M2、人民幣貸款繼續高于經濟增速,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的力度繼續維持較高水平。
M1與M2“剪刀差”收窄
數據顯示,7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29.94萬億元,同比增長8.8%。狹義貨幣(M1)余額111.06萬億元,同比增長5.6%。流通中貨幣(M0)余額13.28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前七個月凈投放現金4651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本月M1與M2增速之差為3.2個百分點,較去年9月高點大幅收窄,總體呈現收窄態勢。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向記者表示,M1與M2“剪刀差”收窄直觀體現資金活化程度提升與經濟循環效率改善。M1代表企業活期存款等流動性資金,其增速回升表明企業擴大經營、采購原材料或投資意愿增強;M2增速維持高位,說明貨幣總量擴張未過度“淤積”于定期存款,更多流向實體經濟。這一變化背后,既有政策發力提振企業信心,也與直接融資占比提升相關。此外,房地產銷售邊際回暖,帶動居民購房資金活化,亦對M1形成支撐。
中金研報分析,財政支出或是支撐M2增速的重要動力。M1近兩個月的環比增速較高,既有金融投資活躍的影響,也可能與此前4—5月關稅擾動造成的低基數有一定聯系。
也有業內專家認為,今年以來,M1與M2“剪刀差”明顯收窄,體現出各項穩市場穩預期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與經濟活動回暖提升趨勢相符合。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數據顯示,7月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51.11萬億元,同比增長8.7%。1—7月,各項貸款增加13.53萬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1.25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60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19萬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11.13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56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8.21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2146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5946億元。
業內人士表示,分析信貸變化不僅要關注“量”的增長,還要重視“質”的變化。
田利輝告訴記者,7月信貸數據偏弱,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主要問題是企業投資意愿不足和地方政府債置換擠出效應。置換高息短貸為低息長債,短期會拉低貸款增速。但是,貸款利率長期低位運行,表明信貸供給充裕且銀行讓利空間較大。這一“弱需求+低利率”組合,凸顯出財政加碼對實體融資的替代效應明顯,企業部門風險偏好未全面修復,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仍需時間。
中金研報認為,雖然7月信貸數據偏弱,但貸款利率低位持平,或反映金融機構經營理念的趨勢性變化,沒有單純地追求“以價換量”。此外,金融投資活躍或是非銀存款大幅多增的重要支撐因素。
另外,7月信貸結構不斷優化,金融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數據顯示,7月末,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5.05萬億元,同比增長11.8%,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4.79萬億元,同比增長8.5%,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與此同時,7月,科技、綠色、普惠、養老產業和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增速均明顯高于同期全部貸款增速。
田利輝表示,普惠小微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反映中小微企業融資環境改善,助力穩就業、保民生。制造業中長期增長則體現金融資源向實體核心領域傾斜,契合高質量發展導向。但是,也需警惕結構性短板。
社融增速延續回升態勢
也有業內人士提到,隨著金融市場創新和直接融資發展,企業融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債券發行擴容提速,貸款作為企業融資渠道之一,越來越難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成效。中國人民銀行在2010年前后推出社會融資規模指標,包含貸款、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股票、非標等廣泛的融資渠道,能夠更全面刻畫金融總量增長的全景,相對而言更具分析價值。
數據顯示,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395.72萬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高0.1個百分點,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基本匹配。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247.85萬億元,同比增長8.3%。
財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向記者表示,受益于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明顯提速,政府債券凈融資額同比多增5559億元,為7月社融全部增幅的1.4倍,是主要支撐力量;企業債凈融資額同比多增755億元,亦對社融形成助力。
田利輝認為,社融增速回升與經濟增長目標適配可提振經濟動能,例如政府債發行提速直接拉動基建投資,還可以中長期優化杠桿結構。但是,若社融持續高增而實體回報率未改善,可能加劇金融資源錯配,需警惕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及資產價格泡沫。
“當前金融數據釋放積極信號?!碧锢x說,政策靠前發力推動經濟循環更順暢,但內生動能修復仍需時間。后續需加強財政資金落地節奏、地產政策調整,推動“寬信用”向“強實體”有效轉化。(實習生朱超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