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視角不同,發展的潛力大不同。站位高、思路寬,方能創造境遇之變
中國經濟半年報出爐后,有兩則新聞耐人尋味:一是,消費第一城換了,重慶領先上海;二是,安徽超越廣東,成為汽車制造第一大省。刻板印象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難以比肩東部。重慶、安徽的躍升,令人贊嘆其勢頭之強,從中也能品悟“逆襲”之道。
“弱”與“強”辯證看。
重慶地貌復雜、地勢起伏,架橋需穿山,開道必成坡,是工程建設的不利條件。然而,正是立足劣勢、攻克難點,重慶打造出“8D魔幻”的立體交通網,成就獨一無二的景觀標識,“短板”變“長板”。
再看安徽,不靠海的內陸省,曾經的長三角“旁聽生”,被忽略的“包郵區”,換個思路就是長三角鏈接內陸的“窗口”,是內陸通江達海的“跳板”。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向周邊借勢,“后進生”成“優等生”。
“橫看成嶺側成峰”,視角不同,發展的潛力大不同。站位高、思路寬,方能創造境遇之變。
“身位”背后是“錯位”。
無論是重慶打造“江崖街洞天”多樣態消費空間體系、建成286處“山城步道+特色街區+濱江經濟帶”消費空間,還是合肥造“整車”、亳州“零部件”、淮南“后市場”等各地協作共筑產業鏈,找準定位、集零為整都尤為重要。放眼各領域,立足自身特色與優勢,錯位發展、協同創新都不失為良策。
“谷子經濟”成增量,“為一個館,赴一座城”激活市場,文化與經濟共生共榮;在“1小時就可以配到一部手機95%的零件”的珠三角,三鏈融合暢通“雙循環”;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發揮縣城連接城市、帶動鄉村作用,城鄉融合推動更平衡的發展……不孤立地看自身,而是以融合之道串聯有機整體,發展的春水才會激蕩澎湃。
“外”與“內”可轉換。
上半年,外國人通過社交平臺識“渝”,重慶趁機開通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推出入境旅游獎勵政策,入出境外國旅客數量同比增長140%;汽車出口各國,全球最大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在安徽建首廠,大眾中國科技公司把本土技術引入產品開發。形象走出去、流量引進來,產品走出去、投資引進來,都是憑自身魅力,以開放姿態對外吸收、于內消納,體現著“雙循環”的價值。
面對全球化逆流、產業鏈風險,暢通“雙循環”,讓外部資源流入內部的“蓄水池”,有利于以韌性、穩定性提升發展的安全性、可持續性。為我所用,豐沛內生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外開放,也是修煉內功。
你追我趕的競逐,描繪中國的活力敘事。
從全國大局看一域。浙江杭州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造宜業宜居之城,超越廣東廣州,首次榮居全國百強城市第四;河北唐山低碳轉型,二產“蝶變”、三產“崛起”,晉級“萬億之城”;各省上半年GDP排行,西部省份表現亮眼,抱團協作實現“1+1>2”……一城一域緣何能“躍升”?新發展理念與實際的巧妙結合,讓發展路徑更豐富、動能更優質、資源分配更平衡。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密碼,主動應變局育新機,就將不斷創造發展新局面、新可能。
以國際視野看中國。我國AI技術“開源”,制度體系對接國際,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升至第十一位;優化免簽政策“開門迎客”,面對壁壘“拆墻”“交友”,共享機遇與智慧,國際“印象分”攀升;電影、游戲、網文等文化“出海”,手機、家電、新能源汽車等品牌“遠洋”,全球軟實力提升……中國緣何能持續“躍升”?堅定不移擴大開放,以發展“行動力”為世界注入確定性。堅持走高水平開放的道路,勇毅應變開新局,就能持續激發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如何繼續實現“躍升”?干字當頭,實干為要。看準了就抓緊干,一張藍圖繪到底,這是樸素真切的道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5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