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不收一分錢租金也沒人愿意種的農田,現在每畝地年租金280元人民幣,比一般農田貴80元,卻被種糧大戶們搶著租——這個“荒田變沃土”的神奇變化,源自湖南長沙“小農水”項目實施。項目背后,有政協委員發揮界別優勢,貢獻智慧和力量。
“小農水”即小型農業水利設施,主要是圍繞耕地灌溉等問題修建。長沙市2022年啟動“小農水”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992個項目,惠及597個涉農村(社區),澆灌面積達35萬畝。
上述農田位于長沙市湘江新區白箬鋪鎮勝和村,這里曾是草皮種植基地,兩年前恢復種糧后,因溝渠等嚴重淤積破損,一時無人愿意耕種。“小農水”項目在此實施建設后,水渠通了,地好種了。種糧大戶陳鍵算了一筆賬:“水利條件改善后,該片區每年可節約人力成本約2萬元,每畝稻谷增產約200斤,平均每畝增收320元。”
今年4月到6月,由長沙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牽頭,民進長沙市委會、農工黨長沙市委會共同組織,省、市、區三級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組成的課題調研組,赴市內各區縣(市)“小農水”項目現場實地考察。委員和專家們在調研中發現,像陳鍵這樣的受益者,還有很多。
受益于“小農水”項目的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稻田。受訪者供圖8月20日,長沙市政協“小農水”澆灌“大民生”界別協商會議召開。會上,調研組成員代表圍繞“小農水”項目建設面臨的問題積極建言獻策,長沙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的與會代表作出回應。
如何利用新技術和創新方式建設“小農水”項目?建更多“小農水”項目,資金如何籌措,施工質量如何保證?已建好的項目,如何有效管護?協商發言中,代表們分享了各自的解題思路。
“建議將‘小農水’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鄉村振興等戰略深度融合。”
“建議激勵社會資本參與,對投資企業、合作社給予貸款貼息等政策,激發社會資本投入活力。”
“建議以‘政策協同’為核心,打破條塊壁壘,建立聯動機制,將分散的部門力量凝聚成協同管理的合力。”
……
小水渠潤澤大農田,“小農水”澆灌“大民生”。長沙市啟動該項目3年來,新建小型溝渠1065千米,新建閘壩148處,新建機埠210處,完成標準化山塘清淤整治1069處。
修繕一新的溝渠、閘壩,打通了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經清淤整治的渠道,成了田間一道風景線,扮靚了美麗鄉村。促進農業增產、農戶增收的“小農水”,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通訊員 陳婉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