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縣農文旅的“破圈”密碼
藍田蕎麥嶺風光
水麓藍山精品民宿
小寨農文旅融合產業千畝油葵花海
藍田縣城全貌
將軍故里疙瘩村民宿
藍田“勺勺客”村廚大賽頒獎現場
本報記者 馬澤平
8月12日至15日,陜西省新聞工作者協會“田野大講堂”走進秦嶺腳下的藍田縣,全省59名新聞工作者一起深入藍田鄉村振興一線,用筆觸與鏡頭記錄下這片土地上的一個個創新實踐:閑置資源華麗轉身,“土疙瘩”變成“金疙瘩”,文化瑰寶的數字重生……
近年來,藍田縣錨定農文旅融合“三鏈共振”,以“生態立縣、文化興縣、產業強縣”為路徑,逐步構建起“景區引領、民宿集群、鄉村煥新、產業融合”的發展新格局。藍田農文旅融合正迸發出強勁動能,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增長極”,有數據顯示,近3年,藍田縣通過盤活閑置資產、深挖文化IP、創新“農文旅+數字”模式,帶動鄉村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全縣接待游客數量逐年攀高,2024年達3228萬人次。
沉睡校舍“醒”來,變身網紅民宿集群
隨著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縣域村組合并后一些農村小學教學點重新布局,出現很多閑置校舍、廢棄校園,如何有效盤活這些閑置資產、讓它們服務于和美鄉村建設,各地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面對農村日益增多的閑置校舍,藍田縣普化鎮陳家灘村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昔日的荒草萋萋,如今蝶變為充滿現代田園氣息的精品民宿群落。
在秦嶺腳下的陳家灘村方若·谷倉集度假民宿,曾經廢棄的陳家灘村小學校址3層教學樓被改造成了13間田園稻田觀景房,校園里的其他建筑被適度改造成餐廳、咖啡吧、休閑露臺、庭院泳池等。游客在此,或品嘗地道農家菜,或享受悠閑下午茶,盡享田園野趣。
距方若·谷倉集度假民宿不遠處,同樣是利用閑置校園改造成的水麓藍山民宿,依山傍水,碧草如茵,這里庭院里的池塘、石階與花木相映,隱含著城市里少有的靜謐與禪意。水麓藍山民宿不僅獲評西安市精品民宿、藍田縣五星民宿,更成了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爭相來此打卡。
“我們村南依秦嶺、北臨灞水,千年古剎水陸庵靜立村畔,還是人文底蘊深厚的‘貢米之鄉’。這幾年,我們盤活村內沉睡的閑置老宅、舊校舍及撂荒土地,改造成民宿和山水田園綜合體,創新推出‘民宿+水稻’發展模式,不僅為陳家灘帶來了村容村貌方面的大提升,休閑產業更給村集體帶來了真金白銀,全體村民都嘗到了甜頭。”陳家灘村黨支部書記郭永洲說。
民宿火了,產業鏈條也隨之舞動。游客紛至沓來,陳家灘村12家農家樂也相繼建成,年攤位費達5萬元,“租金+薪金+經營金”的多元增收模式,讓6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民宿產業直接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年均增收2萬余元。陳家灘村傾力擦亮“貢米之鄉”的金字招牌,在水陸庵景區大道東側打造出百畝稻魚瓜菜共生的田園綜合體,探索出了“一水多收”的生態農業新路。
在藍田縣,像陳家灘村這樣變廢為寶,盤活閑置資源的村莊還有很多,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家門口“土疙瘩”長出“金疙瘩”
在秦嶺北麓的前衛鎮將軍村,一場“點土成金”的蛻變正在上演。這個因漢代長水校尉屯兵于此而得名的“將
軍故里·疙瘩村”,依托緊鄰白鹿原影視城的區位優勢,將鄉土資源轉化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動能。村里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改造,保留鄉村風貌的同時,打造出一批兼具農耕體驗、民俗展示、休閑度假功能的特色小景點,與大景區形成“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旅游生態。
“我們村就在一個山上,村民都叫‘疙瘩村’,這名兒過去真貼切,就是個‘土疙瘩’,人都快走光了。”將軍故里疙瘩村民宿管理人蘇樂感慨萬千,“現在可大不一樣了!一年四季游客不斷,我們民宿節假日那叫一個爆滿!”最讓村民咧嘴笑的是這幾年“土疙瘩”真變成了增收的“金疙瘩”。村口的農創市集上,村民自制的柿餅、土布鞋成為搶手貨;改造后的民宿集群帶動60余名村民實現“租金+薪金+經營金”多元增收。“以前打工要往外跑,現在家門口咖啡店上班,能有一份收入還能照顧家!”返鄉青年小張笑著說,看到家鄉越來越美,打心眼里高興。
將軍村黨支部書記康軍安細數變化:“這幾年,政府幫村子把路修好了,依靠露營基地、精品民宿、三國文化等鄉村旅游業態,剛好可以承接白鹿原影視城等景區帶來的客流量,形成集群效應。去年,依靠鄉村旅游的發展,實現了村集體收益50余萬元。2023年,將軍村獲評陜西省美麗宜居示范村,村民人均收入較3年前增長65%。”
鄉村游業態如同磁石,吸引了咖啡、陶藝等新業態扎根,更召喚著青年歸巢,為家鄉旅游再添一把火。“95后”樊熙,看到鄉村旅游發展前景,將老家改造成陶瓷工坊體驗室,利用自己習得的燒窯技術制作傳統工藝品,打造陶瓷體驗場景,為周邊企業供貨,獲得了持續的收入來源。
近年來,為讓“土味”更有“韻味”,將軍村深挖歷史文脈。村史館里,鄧艾駐軍的典故通過沙盤生動再現;田間小徑旁,三國元素的景觀小品點綴其間;游客在影視城看完大場面,來村里能品三國遺風、農耕趣味。
如今,在將軍村,疙瘩村民宿、“三只猴子”藝術咖啡館、鳧咖啡、塬味餐廳等新興業態多點開花,再加上每月一次的文旅節慶活動,為鄉村聚攏了人氣、帶來了財氣。這個曾經“空心化”的將軍村,正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新生機。
數字賦能,文化瑰寶“火”起來
水陸庵,這座坐落在藍田縣的千年古剎,南依秦嶺、北臨灞河,其3700余尊明清壁塑以“懸雕、圓雕、浮雕、鏤刻”四藝合一的精湛技法,將佛道儒文化交融共生的東方美學凝固成立體史詩,被譽為“中國古代壁塑藝術的活化石”。
近年來,水陸庵景區以“保護第一、生態優先、尊重歷史、科技引領”為理念,啟動文旅新場景建設,為文物活化利用探索出一條“科技+文化”的融合之路。景區緊扣“塑越千年 東方瑰寶”主題,以壁塑藝術為核心線索,通過三維建模、裸眼3D等數字技術,對3700余尊珍貴明清壁塑進行高精度采集,讓“五百羅漢過海”等經典場景“活”了起來,沉浸式空間設計,融合光影藝術與交互技術更使觀眾得以“人在塑中游”,直觀感受古代工匠的巧思。
“水陸庵文化遺產數字技術,讓觀眾可以打破時間的界限,跨越千年與古人對話‘觸摸’壁塑的細節肌理,使文化遺產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成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活態文化傳承’。”水陸庵景區負責人介紹,水陸庵的實踐,正是科技賦能文物新生命的生動注腳——讓歷史照進現實,讓傳統融入當下,這是文化遺產最持久的生命力所在。
同樣,白鹿原影視城景區也在數字科技加持下煥發新生。白鹿原影視城通過“場景再造+活態傳承+科技賦能”的創新模式,構建了可觀賞、可體驗、可消費的文化生態圈。全國首個全沉浸夢幻山谷光影秀《夜譚·白鹿原》,將山谷變成夢幻秘境,無軌無人駕駛飛船“公元一萬年”等高科技項目,使其形成“白+黑”全天候體驗模式,有效激活了夜間經濟。在影視城非遺活化體驗區,游客通過AR技術掃描二維碼,即可觀看非遺項目的數字孿生影像,實現古今對話。秦腔劇場特別設置的“非遺傳承人對話”環節,通過經典選段展演與技巧解密,讓年輕觀眾領略“生旦凈丑”的藝術真諦。
“我們不做影視IP的搬運工,而是用關中文化‘消化’神話元素。”影視城副總經理張煜敏道出其獨特發展理念。目前,影視城的沉浸式體驗已獲得行業高度認可。去年,影視城接待游客及收入均創歷史新高,今年第一季度,影視城迎來了陜西省10余所中小學的數千人次研學團隊。孩子們在白鹿村祠堂、白嘉軒家和鹿子霖家感受民俗文化魅力,在電影博物館、電影科技館探索科學奧秘。影視城打造的特色研學課程,讓孩子們從“打卡一次”轉變為“可研可學”。
實施數字文旅賦能,藍田縣在文旅融合的創新之路上越走越寬,也帶動多業態融合發展良好局面,據統計,外省來藍田游客數量這幾年持續攀升。目前,繼水陸庵數字化提升和白鹿原影視城數字場景再現之后,正在推動輞川溶洞改造提升,打造沉浸式、交互式光影文旅應用場景。
從閑置資源的盤活利用到文旅產業的智慧升級,藍田縣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創新為徑,正奮力書寫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篇章。當沉睡的資源被喚醒,當千年的文化被科技點亮,一幅景美、業興、人富的和美鄉村新圖景,在秦嶺北麓徐徐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