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馬 姜
建設中的商洛西高鐵站 (本報記者 楊 鑫 攝)
西十高鐵南秦河特大橋
西十高鐵天竺山一號隧道里緊張施工
丹寧高速竹林關西互通式立交
丹鳳縣棣花核桃基地產業路
商南縣湘太路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一個清寒的拂曉,薄霧籠罩著商於古道的山林。才華橫溢卻仕途坎坷的溫庭筠此時正途經商山,準備赴襄陽投奔朋友。山風忽起,穿林而過卷起枯葉,仿佛也要吹透他單薄的衣衫與失意的心。羈旅之苦,天地之寒,盡數涌上心頭。他停下腳步,千般愁緒,最終凝成數句低吟: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溫庭筠這首《商山早行》以凝練的筆觸,將旅途的艱辛融于雞聲、殘月、霜橋、落葉等意象中,既展現了古代游子在商洛山中跋涉的道路艱辛,更是人生漂泊中無法回避的羈旅之愁。
古道文心:千年足跡印滄桑
秦嶺,這道“帶雪復銜春,橫天占半秦”的巍峨屏障,橫亙于華夏大地,成為南北的天然界碑。位于其東段南麓的商洛,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連接關中與荊楚的要地。先民們更是在絕壁險峰間開辟出連接秦楚之要道——商於古道。
自春秋戰國以來,商於古道便是秦楚交通之咽喉。這條以險峻著稱的古道,不僅承載著商旅車馬的往來,更浸潤著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思與筆墨。當詩人看群山疊嶂、聽馬蹄聲碎,他們心中郁結著宦海浮沉的感慨便油然而生。于是,商於古道成了詩意的催化劑,將旅途的艱辛化為文字的珠璣——
李商隱在《商於新開路》中寫道:“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這份“共聞”的崎嶇穿透歷史,在唐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杜牧由潯陽赴京途中感嘆為:“虬蟠千仞劇羊腸,天府由來百二強。”公元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被貶潮州,行至藍關時,一場漫天大雪將他徹底困住。他發出了千古一嘆:“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明代詩人高鳴鶴在《秦嶺云橫》一詩中以更為宏闊的筆觸描繪道:“迢峣峻嶺鎖西京,百里山深云易生。冥杳千峰天際合,蒼茫萬壑望中平。”
千百年來,不僅詩人穿越商於古道,慨嘆“道阻且長”,在上世紀,對于世代生于斯、長于斯的商洛人而言,大山的圍困對每個人來說也是一種真切的生命體驗。
當代文壇大咖賈平凹在《從棣花到西安》一文中,記下父親那輩人步行7天去西安的艱難身影,一路盡是磨破的草鞋。到了他自己這代,雖有了班車,但旅途卻是一場磨難的集合:為一張票,需在車站排隊徹夜;車窗永遠破著,冬日寒風如刀,將眉毛和帽檐染成白色;無盡的彎道反復搖晃將全車人拋入頭昏腦脹的深淵。而最大的恐懼,是盤山路上的生死未卜,因為車輛墜崖的悲劇并非只是傳聞。著名作家陳彥在《故鄉的烙印》中回憶那時騎自行車到鎮安縣城的苦澀與趣味:為翻越一道梁,人要走小路像牲口一樣將車“馱”上山頂,雨雪天,腳上還要綁上“鐵穩子”或草繩,手腳并用地向上爬行,字里行間充滿苦澀。
天塹變通途:現代交通改寫時空
如果說曾經的商於古道是詩人筆下的羈旅愁途,那么今天的商洛交通網,便是現代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壯麗史詩。
2000年,當一列火車拉響汽笛,如一條鋼鐵巨龍般洞穿秦嶺腹地時,那雄渾的鳴響,仿佛是穿越千年時空,對韓愈當年絕望嘆息的一次有力回應。西康鐵路的通車結束了商洛不通火車的歷史,為商洛的發展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隨后,商洛火車站開通運營;西康、西合鐵路復線相繼通車;西商城際列車開通運營……商洛一舉從交通末梢躍升為國家鐵路網“八縱八橫”中“包柳鐵路大通道”的重要節點。
商洛,坐擁陜鄂豫三省交界的黃金區位。這里山巒疊嶂、通衢縱橫,G40滬陜、G65包茂、G70福銀3條國家高速公路,如巨龍盤繞、經緯交織,在此構筑起一幅流動而堅實的交通骨架。而新貫通的丹寧高速,恰似一條靈巧的引線,將它們優美地串聯在一起,不僅徹底激活了秦嶺南麓的縣域脈絡,更將曾經崎嶇輾轉的行程,化作從容跨越的坦途。
自2012年商洛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以來,這張精心編織的路網不僅是交通動脈,更是流動的經濟血脈,將商洛深度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1小時直達西安都市圈,3小時輻射中原城市群,東聯長三角、西接甘隴、南達川渝、北通京津冀,商洛憑借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成為全國公路網的戰略“十字路口”,書寫著“一帶一路”內陸聯動的時代新篇章。
山河依舊,卻因路而近;天地未改,卻因橋隧而通。如今,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讓時空已然重寫,讓商洛走向世界。2024年,國際排聯沙灘排球U19世界錦標賽在商洛舉行,讓秦嶺山中迎來了五大洲的運動健兒與游客,讓世界在商洛看見美麗中國。
而在一個普通的農民眼中,快速高效的交通網絡拉近時空距離更是可感的。夏日的清晨6時,商州區板橋鎮的草莓種植戶劉武,駕駛著滿載草莓的小貨車駛上高速,上午9時,他已在西安的農副產品市場完成交貨,不到午飯時間便已經回到家中。“過去,像這樣單趟都要耗上一整天,現在卻成了一個晌午就能往返的尋常事,現在商洛發達的交通網絡,真正拉近了我們和外面世界的時空距離。”劉武感慨。
因路而興:山鄉巨變換新顏
現代交通的快速發展,不僅僅是讓車跑得更快,更是讓致富的機會跑進了山里。
鐵路的轟鳴,為來往游客提供了便利,也喚醒了沉睡的資源。商洛素有“天然藥庫”之稱,核桃、板栗更是聞名全國。“過去,這些寶藏‘養在深閨人未識’,最大的瓶頸就是運不出去。現在,一條條鐵路的開通,為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外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商洛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話語間充滿自豪。
“商西歐”專列滿載著“秦嶺風味”與“商洛制造”駛向中亞、歐洲。那一節節車廂,成為連通“一帶一路”的“國際快線”。這座秦嶺深處的山城,正通過鐵路,將自己的經濟血脈接入全國、融入世界。
現代交通不僅把核桃、木耳送出了山,還把外地游客送進了山。在金絲峽景區,來自西安的游客張浩楠腳穿登山鞋,迫不及待地走向峽谷深處;在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城市里的上班族在林間深呼吸一口,感嘆著“這才是空氣該有的味道”;在棣花古鎮的清風老街,游客坐在青瓦老屋下,嘗著丹鳳牛筋面……
曾經,通往商州區潘河村倉滿組的道路是一條坑洼不平的山道,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如今,平整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過去騎摩托都上不來的路,現在小汽車能直接開到家門口,兒子從城里回來方便多了!”村民馬忠智笑著說。
公路圍著產業建,產業圍著公路轉。在鎮安縣云蓋寺鎮西華村,產業大棚星羅棋布,水泥路通到了群眾的院子,串聯起了產業園和特色農產品基地,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更可貴的是,在全面落實公路“路長制”和定期養護機制的基礎上,商洛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這些農村道路不僅通行順暢,還維護得當、景色優美。不少游人坦言行駛在被評為“全省十大最美農村路”的棣月公路上,仿佛一路穿行在畫中。
邁向未來:高鐵時代展新翼
如果說鐵路打通了秦嶺的筋骨,高速織密了交通的脈絡,那么即將建成通車的高鐵,則是為商洛插上了一雙“時代之翼”。
7月26日,隨著天竺山一號隧道的貫通,西十高鐵陜西段全線隧道全部貫通,標志著工程取得了決定性進展。7月28日,西康高鐵橋梁架設任務全部完成,為后續無砟軌道施工奠定堅實基礎……一幅全新的時空圖景正在商洛徐徐展開:半小時抵達西安,兩小時吃上武漢的熱干面;全面融入西安半小時經濟圈和重慶、武漢兩小時經濟圈,時空的距離被前所未有地壓縮。商洛將不再是地理版圖的“末梢”,而是昂首挺立的陜西東南門戶樞紐,成為中西部高鐵網的重要錨點。
這雙高鐵翅膀,更將扇動起發展的風暴,人流、物流、信息流將沿著鐵軌高速匯聚,投資者、創業者、企業家也能更快抵達山城,將項目落地在茶園、林場、古鎮之中。高鐵,正載著商洛飛向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從木橋寒霜上的足跡,到窗外飛馳的風景,溫庭筠的詩歌與商洛的道路山水都在見證著時代的變遷。古老的詩詞,并未在時代的喧囂中褪色。相反,它們為我們提供了丈量今日成就的情感與歷史坐標。
將“天塹”化為“通途”,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法,而是一代代人勘測、開鑿、架橋、鋪軌寫就的壯麗史詩。窗外的鳴笛聲正是這首史詩最動人的回響,它連接起商洛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寫就了一首大山深處不斷回響的時代新詩:
古道崎嶇掛霜寒,汽笛破曉換新天。八方賓客紛來至,秦嶺敞懷合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