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縣委書記 劉春茂
商南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目前全縣仍有貧困人口5.6萬人,占農村人口28.5%,扶貧任務艱巨。近年來,我們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商南實際的精準扶貧路子,已累計啟動實施村級幫扶項目224個,包戶幫扶項目1.26萬個,累計投入包扶物資2280萬元,培育示范點14個。
一、突出“三個結合”,精準制定規劃。一是將專項規劃與貧困戶發展規劃相結合。科學制定貧困村3年總體規劃及年度包扶計劃144個、村級包扶項目432個、貧困戶致富項目1.29萬個。二是近期脫貧與長遠致富相結合。短期項目以勞務輸出等為主,中長期以農家樂和茶葉產業為主。三是將干部幫扶與群眾意愿相結合。制定各戶脫貧致富規劃,避免“大包大攬”和“一頭熱、一頭涼”現象發生。
二、推廣“五大模式”,引領增收致富。一是園區承載模式。將“雙包雙促”與縣鎮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建設結合,幫扶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全縣有1164戶貧困戶實現就近就業,戶均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二是入股分紅模式。推廣“公司+基地+貧困戶”等模式,引導貧困戶以土地等出租或入股參與經營,目前,全縣共有1927戶貧困戶通過入股分紅模式實現脫貧。三是龍頭帶動模式。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神州實業等企業,在100多個貧困村建立加工點,吸納2800余名貧困勞力,年戶均增收9000元以上。四是景區輻射模式。推廣“品牌+公司+協會+貧困戶”模式,全縣貧困戶開辦農家樂328戶、旅游服務點43個,貧困群眾從事旅游三產服務,年均收入達到5萬元。五是干群互助模式。推廣“包扶單位+包扶干部+貧困戶+產業戶”模式,全縣成立勞務公司5個,吸納貧困群眾1100人;成立專業合作社122個,2610戶群眾加入合作社,年戶均增收900元以上。
三、破解“三大難題”,提高幫扶實效。一是破解資金籌措難。縣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專項資金,給予每戶5萬元貼息貸款,對有發展愿望的貧困戶,扶持發展種養業等;對居住環境惡劣貧困戶,實行整體搬遷;對因病、因殘、因學致貧的貧困戶,給予醫療、助學等扶助。目前,全縣發放貼息貸款1.26億元,扶持2543戶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發放貧困戶醫療、助學等資金4050萬元,移民搬遷貧困戶1540戶。二是破解產業單一難題。在加大茶葉、油茶、生豬扶持的同時,重點扶持發展家養梅花鹿、油用牡丹、散養土雞“三大特色產業”,在富水等鎮建梅花鹿養殖基地7個。三是破解技能缺乏難題。整合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目前已累計培訓農民1.2萬人次,4000余貧困戶通過培訓、轉移就業走上了致富路。
四、建立“五項機制”,強力強勢推進。一是責任落實機制。實行包扶單位負責人擔任包扶村“第一書記”和縣級領導包3戶、科級領導包2戶、一般干部包1戶“321”包扶辦法,確保貧困村和貧困戶增收。二是示范引領機制。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深入一線,每人聯系1個鎮、包抓1個示范點,通過抓點示范,帶動精準扶貧落實。三是強力推進機制。實行“月督查排名”制度,通報工作推進慢、成效不明顯的包扶單位和干部,推動精準扶貧全面推進。四是規范管理機制。建立縣鎮村精準扶貧信息化管理系統,對貧困村和貧困戶實行動態管理,確保“扶真貧、真脫貧”。五是監督考核機制。將“雙包雙促”精準扶貧納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確保實現精準扶貧規范化、常態化、精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