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鎮安縣把陜南搬遷項目作為惠民工程的有效抓手,不斷創新管理,努力解決“住得好”、“能致富”的問題,形成了群眾圍繞產業聚居、服務圍繞搬遷跟進的安置工作新格局。
完善督查機制。縣上按照“書記擔責、縣長掛帥、分管領導落實”原則,強化四套班子縣級領導抓點示范,建立督查工作機制,促進工作安排部署、項目規劃、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等工作,一手抓責任落實和整體推進,一手抓政策宣傳和制度建設,確保全縣陜南移民搬遷安置工作規范、有序推進。
實施精細管理。在軟件管理上,按照“縣有庫、鎮有檔、村有冊、戶有卡”的要求,完成了全縣所有搬遷戶建檔立卡工作,全縣多媒體展示平臺全面建成,信息中心正式投入運行,實現了移民搬遷工作機構建設、檔案管理、項目管理、社區管理標準的“四統一”。在硬件建設上,統籌做好月亮灣政法小區、銀洞灣城市綜合體、象鼻子教育小區等4個綜合性社區建設,策劃縣河1000戶搬遷社區建設,重點推進花園五千戶及米糧、鐵廠等8個千戶搬遷社區建設,提高搬遷群眾聚居度和城鎮化率。
注重產業培育。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工作思路,將移民搬遷產業發展與新型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現代工業園區、特色農業園區、精品旅游景區建設相結合,批量帶動搬遷戶致富增收。先后建設了萬畝烤煙、茶葉、魔芋、蔬菜產業園。在永樂、高峰等搬遷點配建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在鐵廠、米糧等搬遷點配建設施蔬菜大棚,采取租售并舉的方式讓移民群眾經營,全縣2000多戶移民群眾實現了居家就業。
優化社區服務。堅持“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蓋”原則,完善搬遷社區公共服務項目配套。實行搬遷社區化管理,成立社區服務中心,推行以房定戶、以房管人的新型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對100戶以上的安置點實行物業化管理,對1000戶以上安置點按照社區化建制進行管理,實現搬遷小區物業管理和公共服務產品建設市場化、社會化。(高培琳 譚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