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富裕不算數,全村富裕最幸福”。這是外出創業成功后返鄉帶領村民創業的山陽縣石頭梁村支部書記程同倉的口頭禪。程同倉從早期外出學習建筑技藝到成為一名技術骨干,再到建筑隊隊長,最后自己辦公司。足跡遍及甘肅、河南及陜西周邊省市。由于他講信用、肯吃虧、技術好,一時在建筑界“叫很響、吃得開”,生意很是紅火,錢袋子也一天天鼓起來了。但逢年過節回到鄉里,看到村民依然窮困,加上縣政府和銀行有很多鼓勵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他心動了,返回家鄉并主動請纓,擔任起村支書,并組建了石頭梁村基建隊。他在信用社開辦了農村自助合作組織擔保貸款,農民工聯保貸款,應收賬款、倉儲抵押貸款等多種形式,幫助該村形成了建筑勞務、良種核桃、生豬養殖、商業運輸四大主導產業。由于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該村被國家文明委授予“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他個人先后被評為陜西省“黨員致富帶頭人”和“全國勞動模范”。
入住移民搬遷小區的農民陳開選,在外打工多年。2012年返鄉后,利用自己學習掌握的食用菌種植技術,在本社區租賃45畝土地,成立了山陽縣金山食用菌合作社,大力開展食用菌種植。經過與信用社對接,信用社及時為其發放10萬元創業貸款和5萬元的富秦家樂卡,周轉使用貸款限額。經過科學經營管理,當年實現利潤20萬元,并吸納了當地50多名剩余勞動力。該社已列入山陽縣2014年至2016年農業園區建設三年規劃,成為縣轄4個食用菌產業園區的示范園區。
曾經在外打拼多年的成傳德,也是在外掙得自有資金和學到種植技術后,瞄準中藥材種植的廣闊前景,決定返鄉種植黃姜。一回到家鄉,就開始種植黃姜。通過滾動發展,5年時間成為漫川當地家喻戶曉、遠近聞名的“黃姜大王”,他個人種植黃姜面積已擴大到800多畝。在他的帶動下漫川關鎮的黃姜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15萬畝,每年向寶雞、楊凌、咸陽、鄖西等地的皂素生產企業供應鮮黃姜5000多噸,他所在的水碼頭村成為有名的黃姜專業村,村民都因生產黃姜發了家致了富。幾年前因受市場影響,黃姜價格一度低迷,他和村民的收入受到極大損失。“如果建成產業鏈、進行深加工,抵擋市場風險的能力就會大大增強”,在外打拼多年的成傳德,養成了特別能夠捕捉市場信息的眼光。決定辦黃姜深加工企業,形成產業鏈。取得固定資產貸款后,就開始辦廠各項事務。金融機構適時介入,在支持流動資金周轉外,量身打造信貸產品,對黃姜種植戶,采取訂單加金融、單戶信用貸款或聯保信用貸款等予以支持。黃姜收獲季節,向金川封幸公司發放農副產品收購貸款;在國家給予政策資金扶持技改和省環保局認定為“黃姜皂素清潔生產工藝”定點示范企業后,縣金融機構按政策資金的30%貸款進行配套支持。多年來,已累計向該企業發放貸款1.5億元。
縣人行黨組書記、行長王建平對記者說:人行山陽縣支行在人行商洛中支的領導下,以地方政府創建“全省首批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為契機,堅持優化農民工回鄉創業生態,拓展回鄉農民工創業空間,打造“財政補一塊、金融機構貸一塊、農民工籌一塊”金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山陽模式”,吸引了大量人才資本、創業資金、營銷技術以及管理理念等回流鄉土,創業帶動就業和轉移就業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生長,形成了一批特色創業街、創業小區、孵化基地和示范村鎮。農民工返鄉創業,對農業縣區注入了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活力。(李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