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鎮安,群山掩映中,高峰鎮青山村即將建成的一排排樓房分外醒目。兩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土丘,轉眼就要成為一個美麗的移民搬遷點——和平佳園。想著要喜遷新居了,祖輩居住在山里遭受貧困和自然災害威脅的村民高榮文心里像冬天的太陽般溫暖。
這僅是鎮安移民搬遷工程的一個縮影,全縣像這樣的產業型搬遷社區已有30多個。兩年來鎮安累計有5537戶1.97萬貧困群眾實現搬遷安居。
“五大模式”的生動實踐
如何做到更科學更有效的扶貧,做到發展與扶貧、整體推進與扶貧到戶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商洛市委常委、鎮安縣委書記李波介紹,在吃透縣情、鎮情、村情基礎上,鎮安縣不斷在“精”上下功夫,在“準”上做文章,積極探索實施了“移民搬遷、金融扶持、旅游扶貧、園區承載、合作社帶動”五種扶貧模式,實現扶貧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深刻轉變。
鎮安山大谷深,地質災害頻發。縣上把受貧困和災害威脅的群眾從山上搬到山下,從深山遷入城鎮,從生態脆弱地遷入園區。云蓋寺鎮云鎮村花園社區就是其中的示范項目,一期工程30幢樓房已全部入住。綠化、美化、亮化全部到位,標準化幼兒園、文化書屋、社區衛生室、老年活動中心和社區文體活動場所應有盡有。為了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縣上在黑窯溝配套建設了茶葉基地,在巖灣建起了現代農業示范園,成立了畜禽養殖和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
青銅關鎮豐收村二組徐振康是金融扶貧的受益者。他深有感觸地說:“去年縣上推出了金融扶貧政策,我在農商行貸款5萬元,購買了3000余斤魔芋種,老婆辦了個秦繡合作社,同時還在村旅游接待點辦了個小超市,一年收入近5萬元”。據統計,該縣財政籌措4000萬元作為精準扶貧貸款儲備金,由鎮安農商行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投放貸款,全縣累計發放儲備金貸款2.48億元,落實致富項目5000多個,扶持帶動4500多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永樂街道辦栗園村以土地流轉為紐帶,將分散的資源統一規劃利用,成立了豆制品加工、畜禽養殖等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戶150人。目前全縣共發展各類合作社500多個,社員6000多人,其中貧困戶社員3400多人。建成產業示范村32個、市級家庭農場3個、農業產業園4個、龍頭企業15個,帶動8800多戶貧困戶就業增收。
通過實施“五大模式”抓精準扶貧,全縣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7.7萬人減少到現在的5.2萬人,貧困發生率從31%下降到21%。
綠色發展讓“土疙瘩”變“金疙瘩”
李克強總理在鎮安縣視察時,該縣小女孩江欣桐寫了一封信并親手交到總理手中。一個月后,李克強總理給江欣桐回了信,鼓勵大家尋找“兼顧發展與環境”這個復雜方程的“最優解”,走綠色發展道路,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兩年來,落實總理回信精神變成了鎮安縣廣大干部群眾發展的深度實踐。
“變廢為寶”探索循環之路。鎮安縣鉛鋅尾礦、金尾礦現貯存量約有500萬噸,如何將這么多的礦渣變廢為寶?該縣把礦產企業的黃金、鉛鋅等尾礦渣再次利用,制成建筑用磚、微晶玻璃、生態墻體磚,通過資源綜合利用,逐步實現了“吃干榨凈零排放零污染”的循環發展目標。同時全力節能減排,僅去年,全縣共完成減排項目14個,累計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別在2010年基礎上削減1044噸和96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