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產業規劃奔小康。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時代,脫貧產業精準規劃,要納入全球經濟“一帶一路”戰略去謀劃去定位。根據未來國際化的市場需求,按照“大市場、大產業、高標準、高起點,一縣一品,一域一業”的發展思路,規劃出一些市域性產業(比如商洛市的核桃、板栗、食用菌、中藥材、油用牡丹等)、縣域性產業(比如一些縣的烤煙、魔芋、蠶桑等)、區域性產業(比如城鎮郊區的蔬菜產業、旅游景區的農家樂服務業,秦嶺沿線的高山綠色有機化種植、豆制品加工,商南、山陽、鎮安3縣的小產區茶),等等,切忌走上“村自為戰”、“滿漢全席”、低水平、小規模、小打小鬧、提籃小賣、聽天由命的小農產業老路。每一項產業都要從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到農戶經營,從市場開發、產品加工到基地建設,進行系統完整的規劃。以核桃產業為例,在五年脫貧攻堅中,實現收入多少元,帶動多少貧困戶戶均增收多少元,以多少個企業為龍頭,以什么樣的產品為核心,以哪些品種為主選,哪些地方建基地,哪些地方新栽建園,哪些園子實行豐產改造,哪些地方設立收購、服務網點,哪些地方建設集散市場,哪些區域興辦加工企業。必須細化到每一個村、每一個組、每一戶以及產業化的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項目。
總體規劃緊扣目標,移民和產業規劃具體落實,其他(比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實用技術與勞務技能培訓等)規劃跟進配套,筑牢根基,細化落實,脫貧攻堅就會做到“攻堅拔寨”,有的放矢。
必須筑牢攻堅資金的根基
脫貧攻堅不比以往的扶貧開發,時間緊,任務急,要求嚴,是一場“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超常規戰役,必須有充分的資金投入作保障。中國革命的勝利,靠的是人民戰爭,主力是解放軍,堅強的后盾是統一戰線上的全國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要靠規模宏大的資金投入,主力是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然而僅靠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來推動脫貧攻堅,尤其是發展扶貧產業,幾乎是杯水車薪,難以滿足巨大的資金需求。堅強的后盾來自于民間、社會和金融資本的投入,尤其是金融資本,看得見,最現實,有保證。要在調動民間資本、整合社會資本、統籌使用涉農資金,多渠道加大脫貧攻堅資金投入的同時,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手段來加大金融扶貧的投入,筑牢脫貧攻堅資金投入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和中央的《決定》中,都把實施特惠金融政策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政策措施“組合拳”的重頭戲。2015年12月17日由中央七部門聯合召開的全國金融助推脫貧攻堅電視電話會議上,央行副行長潘功勝特別強調要充分發揮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杠桿作用,最大限度地撬動金融資本的扶貧信貸投入。
加大金融脫貧攻堅的信貸投入有著巨大的潛力。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地處秦巴連片特困地區核心區的陜南三市,2014年底存款余額3300多億,貸款余額只有1200多億,存貸差達2000多億,全國多數連片特困地區與陜南一樣,長期處于越貧困落后越資金外流的惡性循環之中。一定要用改革創新的力量有效地打破這一惡性循環,積極利用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的杠桿作用,設立扶貧信貸擔保基金和扶貧貸款風險基金,加大農業保險對于扶貧產業的覆蓋面,積極探索以農村土地、山林承包經營權、宅基使用權、股份收益權等反擔保措施,形成“政府幫貸、銀行敢貸、廣大貧困農戶與經濟實體能貸”的良性互動信貸扶貧投入格局,大力發展龍頭企業與經濟合作組,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大幅增加收入,將如期實現脫貧的目標綁定在貧困人口大幅增收的基礎之上。
“磨刀不誤砍柴工”。越是大戰在即,越不能倉促上陣,必須首先做好基本功,筑牢這四個根基,尤其是要補好貧困人口識別這一課,打贏脫貧攻堅戰,才能達到穩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