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南 璽
在丹鳳縣土門鎮,鄉親們總能看到一個熟悉又忙碌的身影:或穿梭在田埂之上,察看莊稼長勢;或駐足于農家院落,傾聽家長里短;或奔走在政法單位與群眾之間,協調急難事務……他以行動作表率,沖在矛盾化解的最前線,把群眾的“心上事”當成自己的“要緊事”,用真心換來了鄉親們的一致信賴。他,就是丹鳳縣土門鎮政法委員王祺。
自丹鳳縣開展“下基層、訪民情、幫民困、解民憂”集中實踐活動以來,王祺始終將這項工作視作錘煉作風、提升履職效能的“試金石”。他沉下身子走遍全鎮村組,逐戶排查信訪矛盾的“癥結”;拿出繡花功夫制定化解方案,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用足真情實意回應訴求,把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辦得扎實穩妥。
八十河村的張大爺,曾是當地出了名的老上訪戶。2020年起,他便與同組的劉大爺因土地邊界劃分問題有了心結:2019年土地復墾后,組里重新劃分地塊時,張大爺因常年在外未能到場,導致自家地塊面積與預期有偏差。“土地邊界少一尺,莊稼就少一行,這步我堅決不讓!”這句話成了張大爺調解時的“硬話”。此前,鎮村干部聯合派出所民警多次上門協調,可兩人始終針尖對麥芒,甚至在調解中發生過肢體沖突,矛盾越積越深。
王祺在入戶走訪中得知這一情況后,心里頓時繃緊了弦:“基層土地糾紛無小事,不僅關乎群眾生計,更影響鄰里和睦與社會穩定。”作為政法委員,他當即牽頭鎮村干部,第一時間啟動調解工作。為摸清“病根”,他先找到組里的老組長了解歷史分地情況,再到鎮里調取原始土地臺賬核對數據,隨后又挨家挨戶走訪周邊鄰里,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捋得一清二楚。
考慮到兩位老人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王祺索性帶著村干部、測繪工具直奔田間,頂著日頭丈量雙方現有地塊;之后又聯合包村領導采取“背靠背”溝通——先到張大爺家,用“莊稼人最懂莊稼事”的鄉音解釋土地權屬政策,再拿出測繪數據幫他算清“明白賬”;接著又去劉大爺家,從鄰里情分入手,聊起往日互幫互助的舊事。最終,在王祺的協調下,雙方通過土地流轉調解的方式明確了邊界。調解當天,張大爺主動走進劉大爺家,兩人雙手一握,多年的隔閡煙消云散,還當場簽下了調解協議書。這起拖了數年的土地糾紛,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不久后,土門派出所又接到一起鄰里沖突警情:土門村村民索某家的桑樹長勢旺盛,枝丫不僅伸到鄰居陳某家的偏房房頂,每到桑葚成熟季,果實還會簌簌落在陳某家的院子、地板和屋檐下,清理起來費時費力不說,還常常妨礙日常通行。事發當天,陳某忍無可忍,一氣之下砍了索某家的部分桑樹枝;索某發現后趕來理論,兩人從爭執到吵嚷,誰也不肯退讓。
接到派出所的預警信息后,王祺當機立斷:“鄰里矛盾易激化,必須盡快介入!”他立刻聯合鎮村干部、派出所民警一同入戶,剛一了解情況便發現,兩家早已因瑣事積怨,這次的“桑樹糾紛”不過是導火索,若不徹底化解,很可能引發更大沖突。調解中,王祺和民警先從法理角度入手,向兩人講清“鄰里相鄰權”的規定,以及沖突升級可能面臨的法律后果;隨后又發動村里的老黨員、鄉賢能人“分頭行動”,老黨員到索某家聊“鄰里互助”的傳統,鄉賢到陳某家談“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用鄉音鄉情慢慢消融雙方的對立情緒。經過大半天的耐心調解,兩人終于達成共識:自愿將桑樹連根移栽,從根源上解決隱患。至此,這起鄰里糾紛徹底化解,兩家關系也逐漸緩和。
“作為基層干部,唯有真正撲下身子、沉到一線,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嘮家常,才能精準摸清他們的訴求,把群眾的‘煩心事’辦成‘舒心事’。”這是王祺常掛在嘴邊的話。截至目前,他已牽頭化解5起信訪積案、13起矛盾糾紛。每當成功調解一起問題,看到群眾舒展的眉頭,他總說:“這份成就感,是群眾給的,比啥都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