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周 新)近年來,商南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持續提升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聚力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創建省級“千萬工程”示范村5個、市級秦嶺山水鄉村90個,富水鎮獲評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鎮,趙川鎮腰嶺村等3個村被命名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
商南縣做好土特產文章,激活鄉村產業新動能,深挖“土”資源,開展全縣土壤微量元素普查,系統梳理縣域內優質水土、特色物種、傳統技藝等再生資源,建立“土特產”資源庫,劃定優質茶葉適生區、冷泉魚養殖帶、中草藥種植區。依托商南的好氣候、好環境,發展茶葉、冷泉魚、食用菌、民宿等特色產品,打造秦嶺茶鄉旅游康養度假區,認證“商南茶”等3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三文魚等12個國家名特優新產品、秦嶺恒基木耳等7個綠色食品,發展中高端民宿12家。培育壯大“茶菌果藥畜漁”產業鏈,發展茶葉29萬畝,種植香菇1.1億袋、木耳500萬袋、中藥材15.1萬畝,養殖冷泉魚490萬尾、梅花鹿1.2萬只。陜茶、秦嶺獼猴桃2個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通過省級驗收。
在持續推進礦山復綠、退耕還林、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時,商南縣加快礦山生態修復和尾礦庫綜合治理,創建市級以上綠色礦山2個,完成營造林12.35萬畝、水土流失治理39.6平方公里,全縣森林覆蓋率65.8%。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綜合治理,試馬河生態清潔小流域被評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太吉河、清油河流域通過省級幸福河湖驗收,縣域丹江、滔河2條主要河流4個監測斷面水質穩定在地表水Ⅱ類標準以上。制定《鄉村建筑風貌導則》,新改造農房420戶,新建房屋風貌管控達標率100%。加大對青云驛、陽城驛、層峰驛遺址保護力度,深入挖掘花燈、民歌、鑼鼓流水調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通過建立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和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商南縣構建了縣、鎮(街道)、村(社區)、組、片長五級網絡治理體系,在全縣各村(社區)建立“道德銀行”,將群眾的善行義舉存儲道德幣、兌換商品,激勵群眾“做好事、存美德、得實惠”,積極培育文明新風。通過開設“新農人學堂”,年培訓電商直播、生態種養、民宿經理等技術骨干380人;實施“土專家”認證,57名傳統技藝傳承人納入人才庫。堅持“一地五金”聯農帶農方式,不斷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全縣119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產業13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2785萬元,村集體經濟在20萬—50萬元的村有40個、50萬元以上的村有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