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 劉 斌)今年以來,山陽縣以集體經濟合同清理規范為突破口,緊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突出問題,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為鄉村振興注入“廉動力”。
山陽縣紀委監委聯合農業農村等部門組建6個督導組,按照每個鎮(街道)隨機抽查2至5個村(社區)的標準,對18個鎮(街道)開展全覆蓋督導檢查,對發現的農村集體經濟相關問題責令限期整改。督導相關職能部門通過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合法性審查“回頭看”,發現整改不到位問題合同2384份,推動整改2202份,剩余182份正在限期整改。同時,探索分類形成各種規范合同示范文本,為防止因“長租賤租”而造成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失提供了有效監管路徑。
“針對拖欠村集體資金問題,我們綜合運用行政約談、司法調解等手段,追繳入股本金667.58萬元、分紅收益231.09萬元,有效維護了群眾利益。”山陽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農村“三資”管理廉政風險多,管理過程中不透明等問題突出。為此,縣農業農村局與縣農商行合作全面推進“陜農經”管理平臺應用,實現農村集體經濟銀聯支付系統全覆蓋。同時,精心制定了《農村集體“三資”網絡管理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村級資金支出審批支付程序》等制度,組織了鎮村“三資”管理平臺使用學習培訓,推動了農村“三資”管理從“線下跑”向“線上辦”轉變。目前,全縣244個村(社區)已全部納入“陜農經”平臺監管,資金支付實現了“審批留痕、過程可溯、全程透明”。
“今年以來,農村集體‘三資’領域已累計立案查處25件,我們將常態化跟進監督,對農村集體‘三資’問題背后隱藏的責任、作風和腐敗問題,持續堅持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處置,切實維護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群眾的合法權益,推動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紀律保障。”山陽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