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0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自然資源工作高質量發展成就,并答記者問。針對“十四五”時期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效,國家林草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劉國洪進行了介紹。
“‘十四五’期間,我國的國家公園建設應該說邁出了重大步伐。”劉國洪說,第一,體制試點全面完成;第二,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第三,首批五個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運行,這里包括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建設的主要成效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實行整體保護,生態系統得到大尺度、全要素提升。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打破了部門和行政區劃邊界,系統性整合提升保護空間,首批5個國家公園整合了原有的120多個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了明顯提升。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的整體保護,近五年向下游輸送水量增加50%,達到了900億立方米,有力維系了“中華水塔”乃至亞洲水生態的安全命脈。大熊貓國家公園實現了我國野生大熊貓集中分布區和主要繁衍棲息地的完整統一、相互貫通,“國寶”有了更加廣闊、更加舒適的家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野生虎豹數量分別從試點初期的27只、42只,增長到了70只、80只左右。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幾近滅絕的海南長臂猿,成為全球長臂猿中唯一持續增長的種群。武夷山國家公園成為全球同緯度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基因庫。
二是堅持共建共享,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實現雙贏。堅持保護生態、綠色發展、改善民生三者相統一,通過生態管護、生態搬遷、特許經營等多種形式,吸納當地居民直接參與到國家公園的建設和管理。首批5個國家公園近5萬人通過家門口就業,年人均獲得工資性收入1—2萬元。依托好山好水好生態,“綠水青山”已經成為老百姓的“金山銀山”。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推動黃牛養殖轉型,當地老百姓發展黑木耳等林下產業,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武夷山國家公園推廣建設生態茶園,引導茶農提高茶葉品質,帶動茶產業鏈產值達到150億元。大熊貓和海南熱帶雨林的國家公園的特色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成為接受自然教育的生動課堂。
三是注重機制創新,國家公園體制“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堅持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著力構建統一規范的管理制度。在管理體制上,初步形成了中央直管和中央委托省級人民政府代管這兩種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建立起了主體明確、責任清晰、密切配合的央地、部門、園地協同聯動機制。目前,首批5個國家公園都建立起了局省聯席會議機制。在制度建設上,正在制定國家公園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和風景名勝區條例。四川、陜西、甘肅以“三省決定+四川條例”這樣的形式,聯合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福建、江西兩省加強協同立法,實現了武夷山國家公園共治共管。在支撐保障上,建立起了中央投入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資金保障制度和“天空地”一體監測體系。
劉國洪提到,下一步,將嚴格把握設立標準、科學規范空間秩序、系統修復整體生境,持續抓好生態惠民,高水平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公園建設,更好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更好造福人民。